年底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迅速席卷全球,对全球各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带来巨大损失,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新冠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疫情。SARS-CoV-2与年发现的SARS-CoV、年发现的MERS-CoV同属于β属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是一类有包膜的正向单链RNA病毒,可导致重症肺炎甚至致死。
临床证据表明,SARS-CoV-2在不同个体之间引起的病情有很大差异,既有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也有重症甚至死亡的患者。
然而造成不同个体病情差异的机制尚不明确。董晨团队及合作者前期的研究表明,康复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参与了针对SARS-CoV-2的免疫反应。但目前仍然缺乏对于重症患者的免疫反应特征研究。
清华大学免疫所董晨团队、医院曾辉团队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团队等合作分析了新冠重症患者外周血样品,报道了重症患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特征。该研究于北京时间08月13日在预印本medRxiv提前公布,题为:ImpairedcellularimmunitytoSARS-CoV-2insevereCOVID-19patients。该项研究通过检测了10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COVID-19重症患者的血液样本,发现70%的患者产生了中和性抗体。然而,相对于健康人,重症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减少,CD4T细胞中IFNg表达降低。最值得注意的是,重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不能针对SARS-CoV-2蛋白产生IFNg。该研究表明,COVID-19重症患者细胞免疫反应有着缺陷,这对于理解COVID-19的发病机制,以及制备有效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董晨团队的副研究员倪凌博士、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凡教授的博士生程梦丽以医院秦成峰团队的副研究员赵慧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丰昱、韦朋、朱庚振、邵靖、李晓丽、王鹏志等也参与了此工作,论文的其他研究者还包括医院的刘景院,清医院的叶芳教授和陈方教授,医院的叶青助理研究员、邓永强副研究员、秦成峰研究员以及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王国庆教授。董晨教授、医院曾辉教授和吉林大学李凡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研究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浙江大学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