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CRF0

本文作者

Authors

李小杉钟平李伟杜国平方坤

宋玥朱可心郭艳高蓉颜文娟

宣杨卫平民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麻风病防治科;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摘要

构建我国HIV-1CRF01_AE毒株分子传播网络,并分析网络特征。

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HIV基因数据库(LosAlamosdatabase)下载中国地区的CRF01_AEpol区基因序列并进行人口学信息核对。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提取传播簇、最小基因距离选择及传播网络可视化4个步骤构建传播网络。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人群参与网络形成的比例和网络中度的分布。描述性分析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关联。

条序列共形成个大小介于2~25的传播网络,包括个节点和条边。度≥2的个体虽然只占网络中个体总数的26.4%(/),但与66.5%(/)的个体存在关联。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男性异性性行为者、静脉药瘾者(IDUs)及女性异性性行为者参与网络形成的比例分别为37.6%(/)、28.4%(/)、16.1%(10/62)和30.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P0.)。MSM人群中度≥2的比例(10.8%,/)显著高于男性异性性行为者(5.6%,20/)和女性异性性行为者(4.6%,10/)(P值分别为0.和0.)。网络中绝大多数(95.5%,/)MSM与其他MSM之间存在传播关联,仅有2.4%(16/)的个体与女性异性性行为者之间存在传播关联,但有15.1%(10/66)的女性异性性行为者与MSM之间存在传播关联。男性异性性行为者与女性异性性行为者之间存在传播关联的比例为35.3%(36/),与MSM之间具有传播关联的比例为9.8%(10/)。网络中20.9%(/)的个体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传播关联。

较少比例的超级传播者在CRF01_AE毒株的分子传播网络形成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毒株进行着活跃的传播。

CRF01_AE毒株;分子流行病学;传播网络;传播簇;系统进化分析

长按“识别图中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
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hl/1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