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种蛋白测定项目

      补体C3

项目名称:补体C3

英文缩写:C3

所属类别:补体

参考范围: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C30.85~1.93g/L。

临床意义:

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也是连接补体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枢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属于β1球蛋白,半衰期为50~70h。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C3在C3转化酶作用下,裂解为C3a、C3b,游离C3a可发挥过敏毒素作用。补体C3缺乏则机体调理作用减弱,易发生反复感染,先天性C3缺乏通常伴有反复严重的化脓性感染。C4属于β1球蛋白,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C4活化后被裂解为C4a、C4b两个小片段。C4b活性期较短,多在液相中失活,一部分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及细胞表面分子结合,并与活化的C2a形成C3转化酶,参与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C3和C4升高见于风湿性疾病的急性期,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糖尿病、甲状腺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此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3常升高。

C3降低的意义较大,敏感性更高。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85%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及狼疮性肾炎C3下降;冷球蛋白血症C4明显降低、SLE大多数患者C3和C4降低,严重肝脏疾病蛋白质合成受损补体下降。

影响因素:同免疫球蛋白测定。

          补体C4

项目名称:补体C4

英文缩写:C4

所属类别:补体

参考范围: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C40.12~0.36g/L。

临床意义:

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也是连接补体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枢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属于β1球蛋白,半衰期为50~70h。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C3在C3转化酶作用下,裂解为C3a、C3b,游离C3a可发挥过敏毒素作用。补体C3缺乏则机体调理作用减弱,易发生反复感染,先天性C3缺乏通常伴有反复严重的化脓性感染。C4属于β1球蛋白,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C4活化后被裂解为C4a、C4b两个小片段。C4b活性期较短,多在液相中失活,一部分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及细胞表面分子结合,并与活化的C2a形成C3转化酶,参与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C3和C4升高见于风湿性疾病的急性期,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糖尿病、甲状腺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此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时C3常升高。

C3降低的意义较大,敏感性更高。70%以上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85%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及狼疮性肾炎C3下降;冷球蛋白血症C4明显降低、SLE大多数患者C3和C4降低,严重肝脏疾病蛋白质合成受损补体下降。

影响因素:同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A

项目名称:免疫球蛋白A

英文缩写:IgA

所属类别:免疫球蛋白

参考范围:0.7-4.0g/L

临床意义:

人类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和IgG4,主要由浆细胞合成分泌,在人体五种血清Ig中IgG含量最高,约占Ig总量的75%~80%,血浆中半衰期为20~23天。血清Ig含量正常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且随年龄等不同而发生变化。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因而新生儿IgG与母体水平相近,随后逐渐下降。出生3个月降至最低水平,3个月后开始自身合成,3~5岁达到成人水平。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某些自身抗体、Ⅱ型及Ⅲ型超敏反应抗体均属于此类,在机体抗感染、中和毒素等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IgA大部分是由胃肠道淋巴样组织合成,少部分来自局部呼吸道、唾液腺、生殖道粘膜以及产妇乳腺组织细胞等。新生儿仅含有极微量IgA,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4~12岁达成人水平。IgA有IgA1IgA2两个亚类,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约占血清IgA总量的85%,IgA2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等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最重要的因素。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又称为巨球蛋白,占血清Ig总量的10%。新生儿血清中仅含有0.1g/L,以后迅速升高,1岁左右即可达到成人水平。IgM是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最先产生的抗体,在补体参与下其溶血能力比IgG强倍以上,且通过补体C3b、C4b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清Ig增高:Ig增高可分为多株性和单株性。⑴单株性Ig增加多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这种Ig又称为M蛋白。根据M蛋白种类不同分为:IgG型骨髓瘤、IgA型骨髓瘤和IgM异常增高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⑵结节病IgG、IgA、IgM均升高。⑶结缔组织病如SLE以IgG增高为主、IgA、IgM也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IgM增高为主。⑷在肝脏疾病中,慢性活动性肝炎主要为IgG升高,肝硬化时IgG和IgA显著增加,肝硬化合并肝癌时IgG和IgA增加更为显著,胆汁性肝硬化以IgM升高为主。⑸冷免疫球蛋白血症:单株型通常以IgG或IgM型多见,IgA型少见;混合型常见为IgG-IgM型。⑹重链病:μ重链病、α重链病均属于IgA1型、γ重链病多属于IgG1型和IgG3型。

血清Ig减少:⑴霍奇金病IgG、IgA、IgM均下降;⑵Bruton氏无丙球蛋白血症,血清中IgG、IgA、IgM、IgD、IgE均显著降低,Ig总量2.5g/L,IgG2.0g/L;⑶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总Ig3.5g/L,以IgG缺乏为主,IgA、IgM一般下降不明显,1.5~3岁恢复正常;⑷多样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总Ig3.0g/L,IgG2.5g/L,IgA、IgM缺乏或极少,常伴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⑸IgM正常或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M正常或显著升高达1.5g/L~10g/L,IgG、IgA显著降低或缺乏;⑹选择性IgG亚型缺乏症,可有四种亚型不同组合的缺陷。如选择性IgG2和IgG4缺乏,血清Ig总量正常或略低,IgA、IgM正常;⑺选择性IgA缺乏症,最为常见,IgA0.05g/L,IgG和IgM正常,IgM可代偿性升高;⑻选择性IgM缺乏症,IgM低于0.1g/L~0.2g/L,甚至缺如,IgG、IgA正常;⑼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出生6个月内除尚有部分来自母体IgG外,其他Ig均极低;⑽伴Ig合成异常的细胞免疫缺陷病,Ig可有一种或数种降低,但IgM升高;(11)伴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大部分患者IgA缺乏,部分IgG、IgM降低;(12)Wiskott-Aldrich综合征,早期以体液免疫缺陷为主,IgM下降,IgA升高,IgG正常;(13)Good氏综合征,IgG、IgA、IgM均显著降低。

影响因素:

          免疫球蛋白G

项目名称:免疫球蛋白G

英文缩写:IgG

所属类别:免疫球蛋白

参考范围:7.0-16.0g/L

临床意义:

人类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和IgG4,主要由浆细胞合成分泌,在人体五种血清Ig中IgG含量最高,约占Ig总量的75%~80%,血浆中半衰期为20~23天。血清Ig含量正常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且随年龄等不同而发生变化。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因而新生儿IgG与母体水平相近,随后逐渐下降。出生3个月降至最低水平,3个月后开始自身合成,3~5岁达到成人水平。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某些自身抗体、Ⅱ型及Ⅲ型超敏反应抗体均属于此类,在机体抗感染、中和毒素等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IgA大部分是由胃肠道淋巴样组织合成,少部分来自局部呼吸道、唾液腺、生殖道粘膜以及产妇乳腺组织细胞等。新生儿仅含有极微量IgA,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4~12岁达成人水平。IgA有IgA1IgA2两个亚类,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约占血清IgA总量的85%,IgA2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等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最重要的因素。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又称为巨球蛋白,占血清Ig总量的10%。新生儿血清中仅含有0.1g/L,以后迅速升高,1岁左右即可达到成人水平。IgM是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最先产生的抗体,在补体参与下其溶血能力比IgG强倍以上,且通过补体C3b、C4b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清Ig增高:Ig增高可分为多株性和单株性。⑴单株性Ig增加多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这种Ig又称为M蛋白。根据M蛋白种类不同分为:IgG型骨髓瘤、IgA型骨髓瘤和IgM异常增高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⑵结节病IgG、IgA、IgM均升高。⑶结缔组织病如SLE以IgG增高为主、IgA、IgM也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IgM增高为主。⑷在肝脏疾病中,慢性活动性肝炎主要为IgG升高,肝硬化时IgG和IgA显著增加,肝硬化合并肝癌时IgG和IgA增加更为显著,胆汁性肝硬化以IgM升高为主。⑸冷免疫球蛋白血症:单株型通常以IgG或IgM型多见,IgA型少见;混合型常见为IgG-IgM型。⑹重链病:μ重链病、α重链病均属于IgA1型、γ重链病多属于IgG1型和IgG3型。

血清Ig减少:⑴霍奇金病IgG、IgA、IgM均下降;⑵Bruton氏无丙球蛋白血症,血清中IgG、IgA、IgM、IgD、IgE均显著降低,Ig总量2.5g/L,IgG2.0g/L;⑶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总Ig3.5g/L,以IgG缺乏为主,IgA、IgM一般下降不明显,1.5~3岁恢复正常;⑷多样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总Ig3.0g/L,IgG2.5g/L,IgA、IgM缺乏或极少,常伴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⑸IgM正常或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M正常或显著升高达1.5g/L~10g/L,IgG、IgA显著降低或缺乏;⑹选择性IgG亚型缺乏症,可有四种亚型不同组合的缺陷。如选择性IgG2和IgG4缺乏,血清Ig总量正常或略低,IgA、IgM正常;⑺选择性IgA缺乏症,最为常见,IgA0.05g/L,IgG和IgM正常,IgM可代偿性升高;⑻选择性IgM缺乏症,IgM低于0.1g/L~0.2g/L,甚至缺如,IgG、IgA正常;⑼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出生6个月内除尚有部分来自母体IgG外,其他Ig均极低;⑽伴Ig合成异常的细胞免疫缺陷病,Ig可有一种或数种降低,但IgM升高;(11)伴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大部分患者IgA缺乏,部分IgG、IgM降低;(12)Wiskott-Aldrich综合征,早期以体液免疫缺陷为主,IgM下降,IgA升高,IgG正常;(13)Good氏综合征,IgG、IgA、IgM均显著降低。

影响因素:

          免疫球蛋白M

项目名称:免疫球蛋白

英文缩写:IgM

所属类别:免疫球蛋白

参考范围:0.4-2.3g/L

临床意义:

人类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和IgG4,主要由浆细胞合成分泌,在人体五种血清Ig中IgG含量最高,约占Ig总量的75%~80%,血浆中半衰期为20~23天。血清Ig含量正常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且随年龄等不同而发生变化。I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因而新生儿IgG与母体水平相近,随后逐渐下降。出生3个月降至最低水平,3个月后开始自身合成,3~5岁达到成人水平。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某些自身抗体、Ⅱ型及Ⅲ型超敏反应抗体均属于此类,在机体抗感染、中和毒素等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IgA大部分是由胃肠道淋巴样组织合成,少部分来自局部呼吸道、唾液腺、生殖道粘膜以及产妇乳腺组织细胞等。新生儿仅含有极微量IgA,出生后4~6个月开始合成,4~12岁达成人水平。IgA有IgA1IgA2两个亚类,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约占血清IgA总量的85%,IgA2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胃肠液、支气管等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最重要的因素。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又称为巨球蛋白,占血清Ig总量的10%。新生儿血清中仅含有0.1g/L,以后迅速升高,1岁左右即可达到成人水平。IgM是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最先产生的抗体,在补体参与下其溶血能力比IgG强倍以上,且通过补体C3b、C4b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清Ig增高:Ig增高可分为多株性和单株性。⑴单株性Ig增加多见于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这种Ig又称为M蛋白。根据M蛋白种类不同分为:IgG型骨髓瘤、IgA型骨髓瘤和IgM异常增高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⑵结节病IgG、IgA、IgM均升高。⑶结缔组织病如SLE以IgG增高为主、IgA、IgM也可增加;类风湿性关节炎IgM增高为主。⑷在肝脏疾病中,慢性活动性肝炎主要为IgG升高,肝硬化时IgG和IgA显著增加,肝硬化合并肝癌时IgG和IgA增加更为显著,胆汁性肝硬化以IgM升高为主。⑸冷免疫球蛋白血症:单株型通常以IgG或IgM型多见,IgA型少见;混合型常见为IgG-IgM型。⑹重链病:μ重链病、α重链病均属于IgA1型、γ重链病多属于IgG1型和IgG3型。

血清Ig减少:⑴霍奇金病IgG、IgA、IgM均下降;⑵Bruton氏无丙球蛋白血症,血清中IgG、IgA、IgM、IgD、IgE均显著降低,Ig总量2.5g/L,IgG2.0g/L;⑶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总Ig3.5g/L,以IgG缺乏为主,IgA、IgM一般下降不明显,1.5~3岁恢复正常;⑷多样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总Ig3.0g/L,IgG2.5g/L,IgA、IgM缺乏或极少,常伴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⑸IgM正常或升高的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IgM正常或显著升高达1.5g/L~10g/L,IgG、IgA显著降低或缺乏;⑹选择性IgG亚型缺乏症,可有四种亚型不同组合的缺陷。如选择性IgG2和IgG4缺乏,血清Ig总量正常或略低,IgA、IgM正常;⑺选择性IgA缺乏症,最为常见,IgA0.05g/L,IgG和IgM正常,IgM可代偿性升高;⑻选择性IgM缺乏症,IgM低于0.1g/L~0.2g/L,甚至缺如,IgG、IgA正常;⑼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出生6个月内除尚有部分来自母体IgG外,其他Ig均极低;⑽伴Ig合成异常的细胞免疫缺陷病,Ig可有一种或数种降低,但IgM升高;(11)伴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大部分患者IgA缺乏,部分IgG、IgM降低;(12)Wiskott-Aldrich综合征,早期以体液免疫缺陷为主,IgM下降,IgA升高,IgG正常;(13)Good氏综合征,IgG、IgA、IgM均显著降低。

影响因素:

          转铁蛋白

项目名称:转铁蛋白

英文缩写:TRF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转铁蛋白的作用是把血液中的铁转运送到肝、脾、骨髓中铁储存处以及消耗铁的器官,特别是造血组织。转铁蛋白在肝脏中的合成受铁代谢的影响:铁代谢导致合成增加,因此转铁蛋白的浓度增加,相反,铁负荷过重时合成降低。因此转铁蛋白的浓度可以诊断隐性和显性铁缺乏和过量。另外它是一种阴性的急性期蛋白,在发生炎症和恶性疾病时浓度降低。对尿液中的转铁蛋白进行定量分析,如果和白蛋白测定结果结合使用,可以估测肾小球缺陷的电荷选择性,因为两种蛋白的大小相似但电荷不同。

影响因素:

          前白蛋白

项目名称:前白蛋白

英文缩写:PA

所属类别:

参考范围:免疫比浊法:~mg/L。速率散射法:~mg/L。

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在肝脏合成,属于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在判断营养状况和肝脏功能方面,是比白蛋白更加灵敏和更为及时的指标。

前白蛋白增高可见于:霍奇金病(Hodgkin病)、口服避孕药和使用类固醇药物。

前白蛋白降低可见于:营养不良、严重肝病患者、恶性肿瘤、炎症及肾脏疾病等。

影响因素:

对于脂血、溶血及严重黄疸标本应作标本空白,以消除干扰。

PA测定是抗原抗体进行的反应,属浊度反应,试剂浑浊时影响测定结果,应注意观察试剂是否失效、变浑浊。

          超敏C反应蛋白

项目名称:超敏C反应蛋白

英文缩写:HS-CRP

所属类别:

参考范围:

临床意义: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的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较高,反之则低。与高敏C反应蛋白在正常区间低限个体相比,在正常区间高限的个体心脏病发作风险要高1.5-4倍。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风险分组如下:

低风险:低于1.0mg/L

一般风险:1.0-3.0mg/L

高风险:高于3.0mg/L

这些只是心血管病评估过程中的一部分。其他的风险因子包括高水平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和血糖。另外,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也增加风险水平。

影响因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或他汀类药可减少血中C反应蛋白浓度。抗炎药和他汀类药都可以帮助减少炎症,从而降低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为了使结果能够准确的预测冠心病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受检人保持健康状态非常重要。任何近期疾病、组织损伤或其他普通炎症都会升高C反应蛋白,从而造成风险评估出现错误。接受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高敏C反应蛋白会升高,表明该试验可能有助于预测远期心血管事件。

    







































治白癜风呼和浩特哪家医院好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hl/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