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皮动物免疫抑制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随着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快速发展,新的疾病不断出现,给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影响了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分析了毛皮动物养殖现状,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情况,提出了防控措施。

1、毛皮动物养殖现状

毛皮动物养殖一般分为规模养殖和庭院养殖2类,规模养殖数量多、管理规范;庭院养殖数量少、管理者责任心强,管理到位。2种养殖形式都有疫病发生和死亡,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发病情况分析

目前,毛皮动物疾病大都是发病急,死亡快,治愈率低。剖检变化:有严重的肺出血、坏死,肠炎出血,肝脾、淋巴不同程度的病变。分析表明,每种毛皮动物疾病的潜伏期都在7~15d或更长时间。

3、免疫抑制对毛皮动物养殖的危害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免疫抑制因素与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广泛存在于毛皮动物养殖之中,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发生的元凶。首先,要消除动物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引发免疫抑制的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动物机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毛皮动物养殖的健康水平,减少由于疾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病毒性免疫抑制疾病、寄生虫病、药物因素、营养因素和应激反应均可引发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性因素能通过损伤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而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在动物机体上出现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的症状和病变,造成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1 免疫抑制可使疫苗免疫失败

毛皮动物养殖过程中,免疫抑制通常发生在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动物。因为这个时期,产生抗体的能力低,却可能引起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造成各种疾病发生,尤其是使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给毛皮动物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3.2 免疫抑制易继发疾病

免疫抑制能使动物继发各种病原体繁殖,从而使疾病变得复杂,发病急,死亡快,成为诊断和防止的根本原因所在。

3.3 免疫抑制导致病情加重

免疫抑制性疾病常使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等致病性增大,当群体发生应激,特别是发生疾病时,造成重大损失。

3.4 其他

动物群发生免疫抑制时处于亚健康状态,生产性能下降,经济效益降低。

4、免疫增强剂的作用

免疫增强剂是指单独使用或者与抗原联用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通过不同的作用方式,如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增强抗原物质的免疫原型和稳定性,促进抗体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类保健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底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增强剂主要有黄芪多糖、蜂胶、转移因子和干扰素等。

5、防控策略

5.1 加强饲养管理

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防治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毛皮动物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动物场所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减少或杜绝动物群体亚健康状态。同时,提高动物福利,人性化饲养管理,加大活动场所(笼子),善待动物,才能创造更好效益。

5.2 供给优质全价饲料

供给动物的饲料一定要营养全价、新鲜,科学搭配,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确保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适保证动物机体、免疫力与抗病力的基础上,只有把动物饲养好,“防重于治”才能有效地防控各种疾病的发生。

目前,应该注意的是霉菌毒素的污染,可添加霉脱剂,并加大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用量。

5.3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能抗菌、但抗生素会带来抗药性、抗生素使用不当能使机体中毒,加快死亡。造成机体免疫抑制,产生耐药性的各类抗生素药物,不要滥用或长期使用,如:氯霉素、痢特灵、地塞米松、头孢、磺胺类等药物,这些药物不仅对机体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影响免疫效果,而且易产生抗药性与药物残留,影响预防与治疗疫病的效果。

5.4 防控措施

(1)驱虫:三前加八九,即配种前、产前、分窝前,8~9月份,分别用“内外驱”进行驱虫。

(2)产仔前:加强饲养管理,配种前用氟苯尼考预防加德纳菌。

(3)分窝前:分窝前用“内外驱”进行驱虫,防止僵仔产生,全面补充营养。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hl/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