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露俊
在第4届广州国际肿瘤学大会的肝癌微创介入治疗分会场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吴沛宏教授及其团队公布了肝癌微创介入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治疗的一组研究数据,并指出微创治疗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将是未来改善肝癌预后的希望。
吴沛宏教授在会议现场
在过去的年时间里,外科手术占据着肝癌治疗的主导地位,然而由于肝癌的多中心起源、肝内转移的特性,目前的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最近的30年,随着微创介入技术及生物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肝癌的治疗模式正逐渐向微创化、建设性治疗模式转变。吴沛宏教授回顾了对比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10年来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序贯消融(RFA)及树突状细胞诱导细胞因子激活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与单纯接受TACE-RFA的肝癌患者的疗效,发现不论在早期还是中期的肝癌患者中,TACE序贯RFA及CIK治疗均较单纯TACE-RFA治疗总生存及无复发生存更优。此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结果已发表5篇行业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
吴沛宏教授指出,TACE序贯RFA及CIK治疗的策略本质上是建设性的治疗理念,即在有效灭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最大程度保护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最大程度保护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策略及方法选择上,尽可能通过无创或微创联合其他综合治疗的模式避免大创和巨创。目前,建设性的理念和策略正逐渐在肿瘤治疗领域逐渐被接受和采纳。
◆关于我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全国医疗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拥有高水平医教研队伍,可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欢迎投稿◆
欢迎加入我们的北京白癜风专科治疗医院贵州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