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光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血管病专家,本文受访专家之一。
导读
中年人是最危险的群体。30岁以后,人体免疫功能开始走下坡路,本应好好休整,给免疫系统更多呵护。但中年时期,尤其是40岁以后,免疫系统最易出问题,癌症高发。
受访专家
洪昭光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心血管病专家
王月丹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
麦克?格里森英国拉夫伯勒大学免疫学家
迈克尔?霍利克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
来源:生命时报(ID:LT)
到了“多事之秋”,天气转凉,有些人即使多穿衣、注意保养,也躲不过细菌病毒侵袭;而有些人看似大大咧咧,却从不被小病小灾困扰。
显然,后者的免疫系统非常强大,牢牢守住身体的健康防线,不给疾病留一丝空隙。该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力,拥有强健的体魄?
以下是权威专家提醒你不同年龄段的免疫重点,为你的免疫系统充足电。
1免疫力30岁就走下坡路
免疫是我们抵抗病原而避免发生传染病的能力,免疫力如同驻扎人体的军队,在与外界袭来的病毒、细菌“作战”时,承担了重要的防御任务。
正常情况下,或许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人体受到攻击,它就会奋起反抗。
比如,患上感冒或出现小伤口时,不用打针、吃药也能痊愈,这与免疫系统的修复功能有关;人体内时刻都在产生肿瘤细胞,但并非人人得癌,这也要归功于强大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在青春期发育最快,25岁左右达到顶峰,30岁之后慢慢下降。一个人免疫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由白细胞计数的多少来判定。
一般每微升~个白细胞属于正常,如果小于每微升个,则表明机体存在着免疫功能的降低。
2免疫力发出的求救信号
1、开始爱吃甜食
美国研究指出,摄入克糖(约等于3罐汽水含糖量),就会显著影响白细胞的杀菌能力长达5小时。
2、总忘记喝水
多喝水能帮助人体排出毒素,喝水量不足则会影响免疫功能。健康人的尿液为淡黄色,尿液太黄说明喝水不够,太透明则为喝水过量。
3、体重迅速上升
多余的体重会诱发激素失调和炎症,削弱免疫系统功能。
4、鼻子易发干
虽然流鼻涕不雅观,但它是人体抵抗感冒、流感的一个措施,鼻腔分泌的黏液会将病毒排出人体。如果鼻腔一直干燥,反而有利于病毒由此入侵人体。
5、总觉得紧张
学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容易让免疫系统“崩溃”,使其反应变得迟钝。
3不同年龄段的免疫重点
儿童和青少年
一是母乳喂养。为新生儿打下“免疫力”基础的是他们的“口粮”,而母乳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是生活环境。过去环境不卫生,小孩容易因寄生虫(如蛔虫等)、细菌或病毒引起感染性疾病;现在由于环境太干净,则可能被过敏性疾病困扰。
此外,环境中苯、甲醛、PM2.5超标等污染物也会影响免疫力。
三是疫苗。接种疫苗是儿童预防多种疾病、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
四是精神压力及作息。如今孩子课业过重、精神紧张,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就会影响激素分泌。
五是饮食。新鲜食物如蔬菜等吃得太少,加工食品吃得过多,都会影响免疫力。
中年人
中年人是最危险的群体。30岁以后,人体免疫功能开始走下坡路,本应好好休整,给免疫系统更多呵护。
但中年时期,尤其是40岁以后,又是人生中经济压力、精神压力最大的阶段,很多人仍如年轻人一样“挥霍”健康,作息不规律、营养跟不上,导致免疫系统最易出问题,癌症高发。
老年人
65岁以后,我们终于有更多时间照料身体了,但免疫功能不可避免地又下了一个台阶。
这个时期好好呵护很关键。老人一定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少到人多的地方,适量运动,以免被病原体盯上。
有糖尿病、气管炎等基础病、长期卧床、体质差的人,可考虑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
46个方面给免疫力充电
性别、年龄、基因都能印象免疫力,除去这些不可控因素,你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增强免疫力。
饮食:多吃果蔬和锌
饮食是增强免疫力的关键,最佳方法就是摄入丰富的果蔬。它们不仅包含维生素,还有大量有益健康的植物素。
此外,锌能预防感冒。如果在感冒出现症状的24小时内补充锌,感冒天数会缩短。
含锌丰富的食物包括:猪肝、瘦肉、鱼、紫菜、牡蛎、黄豆、绿豆、蚕豆、花生、核桃等。
细菌:培养体内好细菌
人体内脏聚集着大量的细菌,对免疫力起积极影响。这些内脏细菌与有害微生物争夺营养和空间,释放化学物质,协助免疫系统消灭有害微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会使有益细菌受到连带损害,平时该努力“培养”它们。
每天喝一些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吃一些酸奶酪,能增加肠道内“好”细菌的数量,降低感冒和流感的中招几率。
睡眠:至少睡足8小时
缺乏睡眠就会增加感染几率。美国研究指出,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患感冒的风险增加3倍。
成人每晚最少睡8小时20分钟,睡眠质量也十分重要,环境要温度适宜、黑暗、安静。
运动:少而频繁受益多
运动能迅速提升免疫力,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感冒持续的天数能缩短一半。
不过,运动太多也会影响免疫力。运动要“少而频繁”,每次不超过两小时,多参加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
阳光:能防自身免疫病
有时候,人体的免疫细胞会出现“误攻击”,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都与缺乏维生素D有关。
维生素D可以规范免疫系统的行为,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虽然奶制品和鱼肉含有维生素D,但最好的办法是晒太阳。
观察一下皮肤晒红需多长时间,那么你每次需要的日光浴时间就是这段时间的1/4,每周2~3次即可。
减压:广交朋友多倾诉
短期压力对免疫系统有一定好处,但持续压力大就起反作用了。
人们要学会如何应对随时而来的压力,生活中做到乐观、积极、保持幽默感,最重要的是广交朋友,多倾诉,因为孤独是免疫力最大的杀手。■
不干不净,增强免疫力?
来源:丁香医生
作者:京虎子,科普作家。
在不知道微生物致病的年代,人们的观念中,干净不过是视觉上的干净而已。连医生也一样,当年美国一位名医是这样说的:医生是绅士,绅士的手是干净的。
自从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巴斯德、李斯特等人又建立了消毒法,全社会开始培养起讲卫生的习惯。
但是近年来,不干不净才没病的说法突然抬头,还找到了理论依据,教导父母们在照料孩子时不要太讲卫生,究竟是怎么回事?
越干净,越过敏
这一切始于年,英国流行病学家DavidStrachan在《不列颠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独生子相比,大家庭里的孩子患花粉过敏和湿疹的风险更小。由此推导,大家庭的孩子,从兄姐那里接触到了更多的传染源,因此避免了过敏性疾病,从而提出了「卫生假说」,在儿童时期减少了感染的机会,是20世纪过敏性疾病爆发的根源。
一石激起千重浪。
卫生假说问世后,被不少免疫学家和流行病学家接受,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流行病学数据的支持,还有一些实验室和动物实验的证据也支持这种观点。
比如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慢性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情况,还有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后过敏性疾病的几率上升。
一项研究发现,用洗碗机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因为手洗餐具洗不干净,孩子增加了接触细菌的机会,减少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
目前卫生假说从过敏性疾病延伸到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抑郁症、部分肿瘤、自闭症等疾病。
卫生假说问世超过26年了,至今还处于假说的层次。我认为,尽管有一些数据支持,但没有过硬的证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没有发育成熟的免疫系统?
在卫生假说的基础上,出现了「老朋友假说」。
老朋友假说认为,在漫长的狩猎和采集时代,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驱动而进化的。
进入农业时代后,这种驱动就不存在了,因此农业时代之后人们的免疫功能就没有发育成熟过。
在此基础上,加上卫生革命的影响,使得过敏性疾病大幅度增多。
在我看来,老朋友假说要比卫生假说靠谱一些,也有理论上的支持,但这个假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不能提供解决办法,除非重新回到狩猎和采集时代,否则不管免疫功能是否发育成熟,就只能这样下去了。
肠道细菌才是关键?
年又出现了「微生物多样性假说」,认为肠道菌群是免疫系统发育的动力,关键时间是怀孕晚期到出生头几个月。
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可以帮助宝宝肠道菌群的建立,预防过敏性疾病。
微生物多样性假说比老朋友假说实用,有解决办法,比如自然生产、纯母乳喂养等。
这三种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过去几十年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多,核心观点就是不干不净。虽然都没有定论,但它们在中国也各有市场,被一些业内人士所追捧,让民众产生很大的困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假说
在我看来,这几个卫生假说的最大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首先,过敏性疾病确实涉及很多儿童,但过敏性疾病并不能代表全部儿童疾病,从保护儿童健康的角度,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是最大的威胁,而预防传染病除了疫苗外,讲卫生也是极为有效的预防手段。
为了预防可能的过敏性疾病而不讲卫生,让儿童多接触致病性微生物,其后果是无法控制的。
即便是从培养免疫力的角度,也只可能有少数儿童通过接触微生物、通过生病而提高了对致病微生物的免疫能力,大部分儿童只会不断生病、体质虚弱,影响健康和寿命。
其次,即便局限在过敏性疾病的范围内,这些假说也不一定站得住脚。讲卫生已经讲了很久了,过敏性疾病的快速上升是讲卫生之后很久才出现的。
仅就微生物来说,讲卫生和过敏性疾病上升的关联可能还不如抗生素滥用与过敏性疾病的关联强。过去几十年,正是抗生素滥用的几十年。
除了抗生素,还有我们的饮食习惯。过去几十年是人类饮食垃圾化的几十年,已经导致全民性肥胖,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更有可能引起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更好地解释了在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
此外,还有缺乏锻炼的因素,信息革命的一个副作用是人们越来越懒,缺乏活动,尤其是室外活动,是不是会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快速上升?
这一切都值得考虑和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快速上升可能是上述几个因素的联合作用导致的,在这几个因素中,缺少与微生物的接触这个因素很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卫生假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夸大清洁的效果,认为清洁可以达到无菌的效果。实际上我们今天所做的清洁并不能让我们生活在无菌的环境中,即便把生活环境彻底地消毒了,微生物很快就会卷土重来,被空气吹来、被灰尘和食物带来、被人带来等等,真正能减少传染病的机会不仅是靠清洁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勤洗手。
不干不净不能增强免疫力?
很多人从免疫学的角度,认同卫生假说。如果从单一微生物来说,早接触确实会产生抵抗力,但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接触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其次是环境中那么多微生物,你无法掌握接触到什么。环境中好微生物和坏微生物同时存在,你无法选择只接触好的微生物。
增强免疫力这个话题颇受一些医学人士喜爱,但他们只看到免疫系统对单一微生物的反应。免疫系统要对付的微生物多得数不清,因此免疫系统要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既要对有害微生物保持警惕,又要对无害微生物淡然处之,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免疫系统的反应就不可预料了。
我不提倡不干不净以增强免疫力,对于某些高危人群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不干不净之后生了病,会对身体产生永久性伤害。
健康生活是正道
从流行病学资料看,有健康生活习惯的人免疫功能正常强壮,生活习惯不好比如酗酒、饮食不健康、压力大的人免疫功能相对弱,容易生病。因此增强免疫功能靠的是健康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不干不净故意生病。
传染病依然是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做好相应的措施,减少大人和孩子患传染病的几率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还在学校的时候,我的免疫老师说每年多感冒几次能增强免疫功能,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每年病几场,其中一两次连床都起不来了,越生病越爱生病。到美国之后,改变了生活习惯、不再滥用药了,几年才病一场,而且每次都很轻微。
要干净,不要不干不净。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生命时报、丁香医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联系电话(?白癜风治疗方法?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