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两位相关领域人士的总结和呼吁,内容基本从专业领域调查研究出发,没有任何针对可能涉及的各类群体的意思。请不要过度引申。
▽
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自年发现首例病例以来,艾滋病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至年底全世界现存HIV/AIDS人数约万,仅年发现的新感染的人数就达到约万。截至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1-9个月,全国进行了1.2亿人次艾滋病检测,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其中94.2%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性话题及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偏见和不足,防病意识和能力也较薄弱,令人担忧。
肛交易导致肛门直肠黏膜破损,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异性途径更高,而无保护、非固定性伴、多性伴等特征进一步推动了疫情在MSM人群中的发展
在艾滋病传播扩散的当前,男男性行为人群(menwhohavesexwithmen,MSM)作为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已成为我国防艾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一人群艾滋感染的现状,早在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就曾表示,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同性性行为,它所引起的艾滋病传播已经占到传播总数的32%,异性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传播达到40%。自年起,全国每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中,超过20%为同性传播,在部分省市,这一比例可以达到50%-60%。而据估计,中国处于性活跃期男同性恋数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4%,由此也可以看到,艾滋病疫情在男同人群中的快速进展。结合该人群的年龄结构(35岁以下人群为主)和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会有相当部分的男同进入婚姻状态。
据相关调查,由于大量男同目前仍未出柜,很多男同性恋即便结婚了,也仍与同性伴侣保持着男男性关系。在年举行的一次全国61个城市的调查中,男同性恋的性活动也纳入了调查范围。调查显示40%—74%的男同性恋都会和女性发生性关系,艾滋病的传播存在进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的风险。早在年,北京就曾发现男同把艾滋病感染给妻子的案例。已确证的患者是否能在性行为中做好保护措施,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手段,主要仍依靠道德约束,大部分地区对于是否将结果告知配偶也无强制要求。对于恶意传播,取证困难,婚内、婚外传播的现象难以杜绝。如果说过去男同性恋结婚,同妻受到的只是生活中不幸婚姻的折磨,那么现在不断上升的艾滋病则成了她们生命的潜在威胁。
同性恋社交圈中,小到几岁的小学生,大到60多岁的老人,年龄跨度很广,目前看来有低龄化的趋势。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15岁-24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35%。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间性传播。中国艾滋病疫情监测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每年报告身份为学生的病例数中,小于15岁的学生感染人数基本稳定在~例,且绝大多数都属于母婴传播感染。15岁及以上的学生HIV感染人数逐年稳步快速上升,从2008年的527例上升到年的例,年上半年新报告学生HIV感染人数比年同期上升了35%。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新报告学生HIV感染人数超过例的达到13个省份。
年1-6月新诊断的学生HIV感染者中,77%为大专院校的学生,98%为男生;从传播途径来看,主要为性接触传播,其中男男性传播占81%,异性性传播占17%。考虑到患者可能因担心隐私而隐瞒身份,学生疫情也有被低估的可能。某省市近五年报告的15-24岁患者中,仅20%-40%自称职业为学生,这与这些省份的教育现状并不完全相符。在某高校的一次社会实践中,一位学生志愿者对高校学生发生首次男男性行为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短短数周即调查了百余人,其中近16%发生在高中,约3%发生在初中。与此相对,相关的干预和宣教工作却未能及时跟进。近期较为热点的“小学生性教育读本”事件凸显了当前相当一部分家长认识的不足。对学生的性教育,并不是一个需要商讨的问题,而是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
“掩耳盗铃”并不能阻止艾滋病疫情在青年学生中的增长。而学生病例的发现仍较多依赖于本人主动寻求检测,目前所看到的疫情或许仍属冰山一角?
艾滋病防治的另一大高危人群是吸毒者。通常把海洛因、可卡因、鸦片、大麻、吗啡、杜冷丁等毒品归类为传统毒品,将冰毒(MDA)、K粉(Ketamine)、摇头丸(MDMA)、麻古及其他毒品等人工合成的致幻剂与兴奋剂类毒品称为新型毒品。年以前,注射吸毒(传统毒品)是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新发现注射吸毒病例逐年减少,但新型毒品的蔓延,为艾滋病防治带来新的挑战。新型毒品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往往伴随着高危性行为,团伙吸食还有可能发生乱交、群交,加速了艾滋病在社会边缘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据年3月3日山东《齐鲁晚报》报道,当地警方抓获七名“吸毒助兴”的青年男子,发现其中四人感染艾滋病。报道中,其中一名在校大学生吸毒者在得知毒友患病后吓哭,他已经察觉到自身的艾滋感染风险,警方在他的手机中发现了艾滋自测工具的搜索记录。然而这些吸毒者吸食的是冰毒,主流的烫吸吸食方式不传播艾滋病,他们借毒“助兴”的那个事项就很暧昧了。
当前,艾滋病的诊疗进展日新月异,原来的“超级绝症”已变为一种可以长期存活的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但不同的是,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手段便会传染给其他人。目前中国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这些隐蔽的感染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一直处在进展状态,预后令人担心;同时,这些未知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继续传播给更多的人。
(南方公园第五季:第7话安全套的使用方法)
尽管防控艾滋病更重要的是洁身自好,但在现代社会这似乎越来越难了。
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提到了三个90%的要求,即感染者和病人经诊断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比例达90%以上,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如能实现,就能达到70%以上HIV/AIDS的病毒水平下降,传播风险也会降低。就实际而言,难度最大的莫过于第一个90%。目前,疾控等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提高对“隐形感染者”的发现能力,比如同伴动员、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一站式服务和绿色转诊通道等,来鼓励高危人群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改善预后,降低传播。然而,当前的干预措施不具有强制性,“知行分离”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干预和检测的覆盖率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几年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发现时已进展至艾滋病期)比例居高不下,对高危人群及其亚人群的干预工作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多下工夫。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艾滋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不单是公共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当前,MSM志愿者、禁毒社工等各类社会组织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得到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重视性健康教育,鼓励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治;我们也希望得到公安系统的支持,对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开展深入、有效的干预。简而言之,唯有引入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强化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机制,同时,采取更多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推动艾滋病防治形势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请读者们有空的话花几秒时间帮我们点下文章下面广告并迅速返回即可,为作者提供支持。感谢。
作者简介Fires/资浅公卫人,问卷狂魔
戚浩然/人到中年的微胖军宅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