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猪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出现了所谓“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和“带毒母猪综合征”,当前对猪瘟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接种疫苗预防是控制猪瘟发生的重要手段,所用疫苗主要我国自行研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该疫苗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机体产生坚强持久的免疫力,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和安全的弱毒疫苗之一,对我国猪瘟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猪瘟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全面分析了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1.1猪群自身原因
1.1.1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猪的免疫应答不同,对同一猪瘟疫苗的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猪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1.2母猪持续感染带毒
妊娠母猪感染了猪瘟病毒,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使新生仔猪产生了免疫耐受,即免疫疫苗后不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仔猪也可感染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猪瘟病毒,一旦母源抗体水平降低或受到一些外源应激因素的影响可激发猪瘟。
1.1.3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本身存在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流感、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链球菌病、弓形虫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该类疾病可损害猪的免疫系统,破坏了机体的淋巴细胞,导致猪免疫抑制,使其对疫苗的应答反应降低,造成猪瘟免疫失败。
1.1.4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环境过冷、过热、高湿、通风不良、饲料突变、拥挤、长途运输、转群、追捕、打耳号、惊吓、阉割、采血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神经系统抑制,肌肉松驰,胸腺出血,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损伤T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所以,当猪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时期接种疫苗,就会降低免疫能力,影响免疫效果。
1.1.5营养因素
当猪营养不良,缺乏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免疫球蛋白产生受到影响,免疫系统被破坏,猪的免疫应答力降低,抗体产生减少。如蛋氨酸长期不足会导致胸腺萎缩,苏氨酸不足会导致淋巴器官重量减轻,免疫功能下降,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过量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1.6野毒感染
猪群在注射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猪瘟野毒,处于潜伏阶段,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若此时注射疫苗,可导致猪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加速猪的发病或死亡。
1.2疫苗因素
国内猪瘟疫苗生产厂家较多,竞争激烈,一些疫苗厂家盲目宣传夸大自己产品的效果,且不同厂家以及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间差异悬殊,疫苗质量不合格,疫苗运输、保存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较长时间暴露在阳光高温下,从而造成了疫苗效价的下降。疫苗破损、失效、疫苗超过有效期,疫苗的剂量不足。稀释疫苗时,没有使用相应的稀释液,用白开水、矿泉水或自来水稀释,稀释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用完。为了预防日益增多的动物疾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接种,某些疫苗接种时间隔时间太短造成相互干扰(联苗或同时接种的可互不干扰),导致免疫紊乱。例如猪瘟疫苗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之间有相互干扰作用。猪伪狂犬病疫苗会影响猪瘟活疫苗的免疫应答,猪瘟疫苗和口蹄疫疫苗同时使用相互没有影响。
1.3免疫程序不合理
养殖户没有进行猪瘟抗体水平监测的意识和能力,未根据当地或本场猪病流行情况,制订出合理的免疫程序,而是照搬使用其他地区或猪场的免疫程序,缺乏针对性,免疫效果不理想。由于母猪的免疫情况不同,小猪的母源抗体情况也不同。我国专家根据经验的积累制定猪瘟疫苗25~30日龄首免,65日龄第2次免疫的免疫程序,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该免疫程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当母猪大剂量免疫猪瘟疫苗时,小猪母源抗体在20日龄时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如果此时免疫,则可能母源抗体和疫苗发生中和,从而干扰仔猪的免疫应答,不能产生坚强的主动免疫力,造成猪瘟疫苗免疫失败。当母猪低剂量免疫猪瘟疫苗时,小猪母源抗体在20日龄时已经降到很低,出现免疫空白期,如果此时有猪瘟野毒感染时,小猪则不足以产生抵抗力,很容易感染猪瘟。
1.4注射操作不规范
猪场防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疫苗免疫过程中,注射部位不准确,分不清皮下、皮内、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时误注进脂肪时形成脓包,误注入腮腺导致猪疼痛废食。使用的针头长短、粗细不合适,注射后疫苗外流,打飞针,推针快,拔针急,注射剂量不准确,剂量不足,则不能产生有效抗体,剂量过大,则引起免疫耐受。注射疫苗后,猪没有做标记,由于接种数量较多时,操作忙乱,有的猪漏注,有的则重复注射。器械用具没有做好充分消毒,有的用酒精浸泡针头消毒,疫苗接触后效力降低。用一个针头连续注射,若遇潜伏期的病猪,可导致针头带毒传播。免疫猪注射局部没有消毒,或碘酊消毒后不用酒精脱碘,或碘酊量过多,未等挥发就急于注射,碘接触疫苗,疫苗会变质失效,也就失去免疫力。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或不合格,疫苗免疫后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1.5霉菌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药物的影响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饲料及原材料在较高的湿度或不适宜的储存条件下均会产生霉菌,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酶毒素、镰刀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这些霉菌毒素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猪只不食、呕吐、腹泻、嗜睡等临床反应,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结水肿、出血,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减少抗体产生,导致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从而为外源病原的侵入创造条件。研究证明,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及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免疫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利巴韦林、吗啉呱、金刚烷胺、抗病毒中草药等抗病毒药物会对猪瘟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2
预防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保证猪群健康
健康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否则,免疫注射后其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平时应做好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猪群免疫力。尽量减少对猪的应激,使猪舍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降低饲养密度,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在做疫苗前后3~7?d饲料或者饮水里必须加多种维生素。必须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免疫疫苗,夏天在早晚做,冬季在中午做疫苗,以尽量减少对猪的应激反应。做好灭蚊灭蝇,猪舍卫生清理工作,定期消毒,同时消毒药应经常轮换使用。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以掌握猪群的整体免疫状况,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按照免疫程序加强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发生这些疾病时,不能进行猪瘟免疫。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时饲料中添加平时2~3倍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在免疫后3~5周采血进行抗体检测,判定疫苗的免疫效果,对免疫不达标者应进行补免。
2.2严格控制疫苗质量
严把疫苗质量关,从正规厂家购买抗原含量高的优质疫苗,疫苗长时间保存在-15?℃以下,可在8?℃以下的冷藏条件下运输,一些地区不具备冷冻保存疫苗的条件,也可将疫苗在8~25?℃温度条件下保存,必须10日内用完,否则废弃不用。当气温在25?℃以上时,如无冷藏条件,应采用冰瓶领取疫苗,随领随用。猪瘟疫苗有脾淋苗和细胞苗,笔者认为并不像某些企业宣传的那样脾淋苗的效果更好,这两种疫苗在病毒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疫苗的使用效果应该是一样的,使用在有效期内的疫苗,使用疫苗之前先检查疫苗瓶,包括有无瓶签,瓶盖是否松动脱落,瓶有无破裂,疫苗颜色变化和冻干块是否疏松等,发现这些问题的疫苗最好丢弃不用,疫苗稀释时应选用厂家配套的专用疫苗稀释剂或生理盐水。疫苗使用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稀释后当气温在15?℃以下,应在4?h内用完;当气温在15~25?℃,则应在2?h内用完;当气温在15?℃以上,则应在1?h内用完。最好一次免疫1种疫苗,某些不能同时使用的疫苗至少间隔7~10?d免疫。
2.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要检测仔猪的母源抗体,根据抗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仔猪母源抗体中和效价降至为1:32时进行首免,3~5周后,全面开展猪瘟免疫抗体检测工作,及时进行第2次免疫。这样即能排除母源抗体干扰,又不会给猪瘟野毒提供感染机会。加强母猪抗体监测,空怀母猪的猪瘟抗体水平应不低于1∶64,经产母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
2.4改进操作技术
不断提高兽医工作者的防疫操作技能,免疫时尽量减少操作失误,避免免疫失败。最好能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对可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完全拆开注射器与针头,采取高压灭菌或蒸煮消毒20?min以上,充分干燥后备用,防止水对疫苗的影响。选择适当的针头、针号和长度,可参照表1。怀孕猪喂料时免疫,仔猪及育肥猪空腹免疫。猪瘟疫苗可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般是采用肌肉注射,主要是猪颈部肌肉,位置在耳根后方的颈侧,具体为耳根后3~4个手指与颈椎下5个手指处,针头与地面平行,垂直进针,仔猪也可45角度刺入,注射疫苗漏出时,应补免1次。注射部位用5%碘酊消毒,并用75%酒精棉球脱碘,干燥后方可注射疫苗。当需要免疫接种的猪数量较多时,对免疫过的猪做好标记,防止重复免疫和漏免。尽可能做到一猪一针头,每次吸取疫苗时应更换针头,当需要免疫的猪过多时,这可能可操作性不强,最差也要保证一窝猪一针头,按先强后弱的顺序免疫。
2.5加强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规范药物的使用
在饲料及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干燥,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进行检测,对轻微霉变饲料可添加一定量的脱霉剂处理,要选择一些广谱的、吸附性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但不吸附饲料中营养成分的脱霉剂。对严重霉变饲料,要全部废弃。另外,有些养殖户在猪圈中铺上一些垫草如玉米秸、稻草、麦秸、草壳等,以防潮隔湿、防寒保暖;这些垫草在高温高湿季节很容易被霉菌毒素污染,当猪啃食发霉的垫草后也能发生霉菌毒素中毒。严禁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的滥用,注射猪瘟疫苗前后7?d内严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各种抗病毒类药物,免疫前后2?d也不要带猪消毒,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
3
小结
总之,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要避免免疫失败问题,要降低猪瘟免疫失败率应定期监测抗体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加强疾病监测随时淘汰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猪,改进猪场的硬件设施,给猪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是前提基础。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营养丰富和新鲜的饲料,防止霉菌毒素的污染,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采用正确的方式接种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合理用药。用过的疫苗瓶及接触过疫苗液的瓶、皿、注射器等做消毒处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环境消毒和杀虫工作,逐步实现猪瘟的净化,全面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本文选自《猪业科学》年第9期“养猪一点通”栏目中P-
文章参考文献参见杂志(版权归《猪业科学》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