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困扰人类已逾三十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底最新公布的AIDS调查报告指称,年度全球共有万HIV病毒感染者(少数为HIV-2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其中万为年新增病例,意味着每天有约人确诊感染。虽然HIV-1的感染和发病情况的地域分布性依然明显,但随着全球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固有道德观念的改变,以及卫生疾控知识在社会各阶层普及的不平衡性,使我国HIV-1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数量逐年攀升,据中国卫生部疾控中心统计,年我国仅新增艾滋病发病病例就达人,死亡病例人,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比年分别增长了27.37%和18.58%。截至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感染者占60%左右),死亡15.4万例。
至今尚未有一种疗法能够彻底清除HIV-1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已有的鸡尾酒疗法(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虽能将病人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但无法彻底的治愈--感染者需终身用药,一旦停药,体内的艾滋病病毒量将会快速反弹。因此,HIV疫苗仍被认为是当前抗击艾滋病的最好手段。如何能设计和获得一个有效的HIV预防性疫苗是当今国际疫苗领域最重要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其的深入研究还将对其他疫苗的研发及对人类免疫系统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HIV-1疫苗从年提出到现在已近30年,基于产生广谱的保护性中和抗体和激活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两大策略,科学界已设计出的多种类型的候选疫苗。其中,减毒(Liveattenuatedvaccines)或灭活(Inactivatedvaccines)病毒疫苗因为其安全性问题主要用于动物实验或HIV-1感染者的治疗性实验研究;病毒亚组份疫苗(Subunitvaccines),如VaxGen公司的AIDSVAX系列疫苗(主要成分为GP蛋白);活病毒载体(如V疫苗)或与其他病毒杂合的病毒样颗粒(如使用HBV或HPV病毒样颗粒充当载体展示HIV-1部分抗原表位)都不能提供强劲有效的保护性;HIV-1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在哺乳动物表达系统中表达量偏低,而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纯化工艺不够完备,使得其安全性受到质疑;DNA疫苗由于其DNA载体本身在安全性问题而饱受争议;RNA疫苗刚刚兴起,尚未在HIV-1疫苗领域有所贡献。目前,已有30余种HIV-1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从HIV-1疫苗的发展历程来讲,几次意义重要、影响广泛的疫苗试验均宣告失败,除了前文提到的AIDSVAX系列疫苗,还有Merck公司研发的V疫苗以及参与试验人数过万人的RV疫苗,这三项疫苗试验也代表了学界对HIV-1疫苗所应当提供保护性的认识发展过程:从单一的激发产生中和性抗体或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到力图综合调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HIV-1。
对抗HIV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未来在抗击艾滋病领域将发展融合多学科和技术,以诱导针对性的病毒广谱中和抗体疫苗,基于B细胞进化免疫原疫苗,免疫原结构数据库疫苗设计和复制型活载体诱导保护持久免疫力的疫苗等思路,系统研究病原诱导免疫反应的机制和高效特异的免疫反应途径,为人类最终战胜HIV重大威胁不断探索出更为科学高效的解决道路。
7岁男孩吃了几个柿子,结果做了开腹手术萎缩性鼻炎导致嗅觉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