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君1分钟前
不少人都觉得职称考试难!时间紧!任务重!别怕,检验君准备了栏目,专治各种不过!本期医院罗江彭老师总结的考试笔记,扎实有料,堪称职考葵花宝典,不用自宫的那种!
免疫篇
1.脾脏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富含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2.辅助性T细胞表达CD4,识别结合MHC-II类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受体。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CD8,识别结合MHC-I类分子。
3.CD2是成熟T细胞膜表面的特有标志,是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可与绵羊红形成E花环,进而测定外周血中T细胞数。
4.未成熟的B细胞一般只表达mIgM,成熟的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
5.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防御能力过高时,引起超敏反应。过低时表现为易受感染和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免疫监视异常时可导致肿瘤发生。
6.CD19在B细胞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存在,是B细胞特异性标志。
7.只表达mIgM的B细胞为B1细胞,同时表达mIgM,mIgD的B细胞为B2细胞,B2细胞分化之后可以产生记忆细胞,B1细胞则不能。
8.辅佐细胞的共性:一,全部表达MHCII类分子,抗原递呈的能力与表达MHCII类分子的数量相关。二,具有吞噬作用,是辅佐细胞处理抗原的基本前提。
9.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人类的MHC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根据特性不同,可分为三类:I类II类III类。MHCI类包括ABC三个位点,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主要识别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MHCII类主要由DRDQDP三个亚区构成,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MHCIII类位于I类和II类基因区之间。其中I类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10.抗原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二,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或半抗原。
11.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1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子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及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A,IgM,IgE,IgD等五类。
13.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是机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抗体。半衰期相对较长。出现的晚,消失也晚。
14.IgM:由五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又称为巨球蛋白。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五聚体IgM含有十个Fab段和五个Fc段,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和激活补体的能力。不能通过胎盘。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在早期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15.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分泌型I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粘附与细胞表面,阻断感染。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IgA。
16.IgD:在血清中浓度很低。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半衰期很短,仅三天左右。是构成BCR的重要成分。
17.IgE:含量最少。最晚出现。引起I型超敏反应。
18.补体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C3。含量最低的是D因子。
19.补体性质极不稳定,56℃30分钟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丧失活性。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丰富且稳定。
20.三条补体激活途径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旁路途径,MBL途径和经典途径。
21.CH50溶血实验用于测定人血清中总补体含量。
2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不形成共价键,只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库伦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23.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二者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明显,称为等价带。等价带左侧,抗体过剩称为前带。等价带右侧,抗原过剩称为后带。
24.单向免疫琼指扩散用于定量检测。
25.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的区别是弗氏完全佐剂中加死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
26.细胞融合最常用的方法为聚乙二醇(PEG)。
27.HAT培养基是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其中含有次黄嘌呤(H),氨基蝶呤(A),胸腺嘧啶(Y)。氨基蝶呤作为叶酸的拮抗剂,能阻断从头合成途径合成DNA。
28.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由IgE和IgG4抗体介导,补体不参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常见于普通的过敏反应。
29.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抗体介导,补体参与。出现细胞溶解组织损伤。常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30.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等作用下,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中性粒细胞侵润的过敏反应。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31.IV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由T淋巴细胞介导。抗体不参与。常见于移植排斥反应,接触性皮炎。
32.杂交瘤技术中最常用的饲养细胞是巨噬细胞。
33.荧光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镧系稀土元素是铕。
34.具有粘附玻璃和塑料表面特性的细胞是单核细胞。
35.与尼龙面结合的细胞是B细胞。
36.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本质是IgM。高滴度RF阳性支持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RF的滴度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
37.免疫耐受,是在抗原刺激后,机体免疫系统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是一种主动的反应过程,免疫耐受的维持需要耐受原的持续存在。
38.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这类抗原需要T淋巴细胞的辅助,才能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这类抗原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可以产生以IgG和IgM为主的多种抗体。可以形成免疫记忆能引起再次免疫应答。拥有多种无重复性抗原表位。
3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这类抗原无需T淋巴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类抗原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只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不能引起再次应答。单种重复性抗原表位。
40.干扰素IFN是细胞受病毒核酸或某些诱生剂刺激后合成分泌的细胞因子。分为α,β,γ。其中α,β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γ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41.重症肌无力会出现抗乙酰胆碱受体阳性。
4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会出现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43.Th1细胞主要产生趋化因子,IL-2,IL-12,INF-γ,TNF-β。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44.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10,参与体液免疫和促进B细胞分化。
45.抗核抗体ANA是泛指针对自身真核细胞核成分的一类自身抗体的总称。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A,D。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阳性并不一定患有自身免疫病。ANA的常用筛选方法为间接免疫荧光,目前最常用的是核质丰富的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作为抗原。
46.抗核抗体ANA根据细胞内分子理化特性与抗原存在的部位不同,将ANA分成四类: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
47.ENA,可提取性核抗原,是用盐水或磷酸盐从细胞核中提取的核抗原的总称。属于非组蛋白的核蛋白,是酸性蛋白抗原,不含DNA。主要包括sm,U1RNP,SSA,SSB,Jo-1,ScL-70。
48.常见的四种ANA荧光:均质型,斑点型,周边型,核仁型。
49.抗核RNP抗体:以抗核内的核糖核蛋白而得名,由于其富含尿嘧啶(U),通常又把抗核RNP称为U1RNP,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重要血清学依据。
50.抗sm抗体仅发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清标志抗体。
51.抗SSA和抗SSB是干燥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
52.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单克隆浆细胞增殖后产生的。其理化性质十分均一,但无抗体活性和其他免疫活性,所以称其为M蛋白,又称副蛋白。M蛋白可以是IgG、M、A、E、D型免疫球蛋白,也可以是κ和λ轻链中的任何一型。
53.若κ或λ轻链的合成超过重链时,大量的轻链游离于血清中,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容易从尿中排出。这种在尿中检出的免疫球蛋白轻链称为本周蛋白。所以本周蛋白属于溢出性蛋白尿。
54.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减毒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人工被动免疫试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和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注入体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
55.双位点一步法检测抗原时,是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如果待测标本中抗原浓度过高,抗原则会分别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相结合,而不形成夹心复合物。使检测结果低于实际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钩状效应,甚至出现假阴性结果,此时可将待测标本进行适当稀释,重新测定。
56.放射免疫分析RIA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竞争结合限量的特异性抗体,从而测定待测抗原含量的一种分析法。被标记的物质是抗原,反应原理是竞争性结合,反应曲线呈负相关曲线,抗体用量少,限量。
57.免疫放射测定IRMA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发生非竞争性结合反应。被标记的物质是抗体,反应原理是直接结合,反应曲线呈正相关曲线,抗体用量多,过量。
58.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以细胞免疫为主:CD4Th1细胞介到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主要的损伤机制。Tc细胞可直接杀伤表达异型抗原的移植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受激活后也参加。
59.超级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以体液免疫为主:多是由于患者体内预先存有抗供体抗原的抗体,包括抗ABO抗原,RH抗原,HLA抗原的抗体,且多数为IgM。
有了葵花宝典还怕过不了的亲,只有视频课程才能帮得了你啦!长按扫描文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