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当前提高免疫聚焦人参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人们对免疫的“需求”从来没有如此迫切!那么,您对免疫了解吗?如何提高免疫力?哪些中药能够提高免疫?

一、现代医学——免疫

1、免疫的概念

按传统定义,免疫(immune)指免除传染病:免疫性(immunity)指抗感染能力。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

2、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

2.1、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等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2.2免疫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在骨髓中由多能干细胞(HSC)及共同淋巴样祖细胞(CLP)和共同髓样祖细胞(CMP)分化而来。

2.3免疫分子

(1)以结构和类别区分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补体及其调节分子:分化抗原(CD分子);贴附分子;TCR、BCR和抗体分子;MHC基因产物。

(2)以功能区分包括:参与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分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分子;参与抗原识别及发挥协同刺激和抑制作用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抑制信号转导的分子;参与免疫细胞洞亡和引起细胞装解的分子。

3、免疫防线

3.1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3.2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3第三道防线

免疫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其中,淋巴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淋巴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最后往往也须要体液免疫来善后),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个专一性的免疫机制,针对一种抗原所生成的免疫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只能对同一种抗原发挥免疫功能。而对变异或其他抗原毫无作用。

第一、二道防线,就好比杀毒软件本体,第三道防线就好比病毒/木马专杀软件。

只有三道防线同时、完整、完好发挥免疫作用,我们的身体健康才能更充分的得到保证。

4、免疫系统功能

4.1免疫防御

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害机体。当该功能过于亢进,发生超敏反应;当该功能过于低下,发生免疫缺陷病。

4.2免疫自稳

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该功能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病。

4.3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预防接种就用抗原体刺激人体使人体产生抗体,提高机体抗御能力。清除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清除肿瘤细胞,破坏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当该功能发生异常,细胞癌变将不能得到及时遏制,持续感染将不能得到及时清除。

5、抗病毒免疫

病毒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病毒通过与特异的宿主细胞表面分子(病毒受体)结合入侵细胞,这种特异性结合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嗜性有关。病毒进入细胞脱衣壳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蛋白等生物合成系统进行复制,新合成病毒的蛋白和核酸装配成病毒颗粒,释放至细胞外。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的主要目标为阻止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与结局取决于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并受双方遗传特性的影响。病毒引起疾病的必然过程:吸附于机体的易感细胞、局部增殖、扩散(局部或全身),再感染易感细胞并进行增殖,如果病毒能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即可发生再次扩散,感染终末靶细胞引起组织损伤并可传播至新的易感宿主。

5.1、病毒感染的类型

(1)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为数日或数周,一旦疾病恢复后机体内不再检测到病毒。如流感、急性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绝大多数的人类病毒性感染属于这种情况。机体调动了各种免疫功能清除病毒,并随之产生了稳固而持续终身的免疫。

(2)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病毒感染宿主后,由于在病毒和宿主免疫力之间的平衡不稳固,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可在体内持续存在数月、数年、数十年,甚至终身,在此期间病毒感染者可出现症状或不出现症状,产生不同类型的持续性感染。

5.2、抗病毒的天然免疫

在抗病毒的天然免疫机制中,抑制病毒感染的主要成员是:I型干扰素(IFN-a、IFN-3和IFN-w)和自然杀伤细胞。

(1)干扰素起着重要的抗病毒作用。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24小时内,即病毒复制的同时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IFN-a、IFN-B),在体内病毒量达高峰后不久,干扰素滴度也达高峰,随后病毒量明显减少,数天后才出现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抗体。编码IFN-a的20个基因均位于第9染色体,IFN-B由1个基因编码亦位于第9染色体,而编码IFN-r的单基因位于第12对染色体。

病毒诱生的IFN作用于临近正常细胞,诱导其建立抗病毒状态,抵抗病毒的感染,IFN活性的发挥依赖于与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IFN-R)的结合,激活信号传递途径,诱导IFN反应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细胞),是非特异杀伤性细胞,由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分化而来,不表达T、B细胞所特有的CD3以及B细胞受体或T细胞受体,但表达IL-2受体和IL-12受体,故能被IL-2激活,也可在IL-12的作用下分泌IFN-Y。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即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被激发前,NK细胞可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不受病毒抗原或MHC限制。NK细胞识别缺乏MHC-I类分子的细胞,而病毒感染后往往导致细胞MHC-I类分子的表达低下,IFN可增强NK细胞的杀细胞活性,激活的NK细胞可产生II型干扰素(IFN-Y),NK细胞和IFN-Y呈正反馈调控。在病毒感染的2天内即可检测到NK细胞的杀伤活性,于感染后3天到达高峰。因IFN同时可增强靶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的表达,随后NK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降低。感染后第8天CTL活性达高峰,由于NK细胞的作用迅速但属非特异免疫应答,其作用强度低于CTL,此外,NK细胞合成并释放IFN-y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3)巨噬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巨噬细胞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吞噬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有1gG的Fc受体、C3b受体及一些细胞因子的受体等,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调节(表3-2-1),激活的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可产生抗病毒和细胞毒性的因子:吞噬病毒并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表3-2-2)。此外,巨噬细胞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抗原呈递。巨噬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在IFN-y的作用下巨噬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上调,提示其抗原呈递及相关的免疫功能增强。

二、中医免疫

祖国医学中“免疫”一词最早见于十八世纪《免疫类方》一书,意思是免除疾病的危害,与现代医学最早的免疫概念基本一致。

祖国医学认为免疫反应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气胜邪就不致病,正不胜邪或邪正剧争就可发生疾病。

正气指体内的抗病物质。中医认为正气与肺、脾、肾关系最密切。其中肾是根本,脾是化源,肺起敷布和资助作用。近代研究,肾虚免疫损害最重,脾虚次之,肺虚又次之。一些慢性疾病长久失治,由轻而重也是按肺→脾→肾的规律发展,即“久病必及于肾”。邪气是指破坏免疫平衡,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排厅的“非已”物质,干扰免疫自稳功能的因素,主要是六淫、病气、瘀血、痰浊、寄生虫等。

中医治疗疾病不外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扶正就是调动机体的抗病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其稳定性;祛邪就是排除破坏免疫平衡的因素。扶正可提高免疫功能,即中医“扶正以祛邪”之意;祛邪也可达到免疫平衡,即中医“邪去则正安”之意。

过低的免疫反应往往是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所致,中医的扶正法则对此有特殊意义:过高的免疫反应,多由于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免疫功能失调引起,中医祛邪治则对抑制这种反应有一定作用。但免疫功能失调有时表现为虚实交杂的证型,又往往扶正祛邪并用。

扶正包括益卫气、补元气、养血、益肺、健脾、补肾等治则。临床实践证明,扶正方药多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促使免疫反应向着有利机体方面进行,调节免疫功能相对稳定性的作用,这类扶正方药叫“免疫促进剂”。如益气健脾的人参、黄芪、灵芝、党参、白术、菌类、获苓、茁米、大枣等。上述药中人参、黄芪、灵芝等作用最大。黄芪还有促进机体产生干扰素的免疫作用。日本研究人参有促进骨髓细胞RNA合成、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的作用。

祛邪主要包括驱散风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涤痰化浊、通里攻下等具体治则。如清热解毒类药物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公英、鱼腥草、龙胆草、黄岑、黄连、黄柏、大黄、栀子有促进吞噬细胞消除抗原的作用。

三、人参提高免疫作用

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为中国传统扶正补虚要药,具有扶正固本、大补元气之功效。按现代药理学理论解释传统的补虚,其实质为增强各脏器的功能,提高整个机体的免疫能力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参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尤为突出。

1、人参免疫作用的药理研究

1.1人参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杨贵贞用人参皂苷做皮下注射给药,能显著增加小鼠腹腔渗出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活动;邓文龙等用墨汁法研究证明,人参茎叶皂苷对小鼠和大鼠网状内皮系统均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刘强等亦报告人参在升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的同时,也增加其细胞的面积,巨噬细胞面积的增加,提高了细胞的吞噬功能,因而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

1.2人参能促进机体特异抗体的形成

人参能促进小鼠白喉类毒素、鸡红细胞、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等免疫抗体的产生,并对小鼠相应抗体的含量有双向调节作用。

1.3人参能提高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分裂

人参皂苷可促进小鼠体外细胞增殖反应,但量效曲线呈钟罩形,这说明人参皂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亦有浓度依赖性的双向作用。

1.4人参能显著增强TIL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李东复等用人参皂时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中TIL杀伤活性研究证明,人参皂苷能显著增强其体外杀伤活性,但在培养初.期影响较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TIL杀伤活性不断增强;人参皂苷是理想的治疗恶性肿瘤的免疫调节剂。

1.5人参能刺激IL-2的分泌

IL-2为白细胞介素一2,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广谱免疫调节剂,用人参、附子水煎剂对小鼠ig给药,7天后检测,参附汤能显著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IL-2的产生,并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控制的作用,这也可能是人参大补真气、回阳救逆的药效机理之—。

1.6人参可增强NKC的活性

NKC为天然杀伤细胞,它不仅能参与抗感染、抗肿瘤免疫外,还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人参花总皂苷剂量为g时,在体外可促进小鼠脾脏NKC的活性,剂量达5mg时又呈抑制趋势。此外,人参皂苷可提高痢疾杆菌内毒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又可抑制因牛乳注射引起的白细胞增加,这是人参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增强免疫能力的又一佐证。

1.7人参可提高CGMP水平

CGMP为环磷酸腺苷,它在体内含量能高低是衡量细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指标,实验证明,小鼠注射人参皂苷1.0mg/d,4天放后检验小鼠脾中CGMP水平,发现有明显提高。CGMP的提高可促进T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加速细胞的修复再生,从而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2、人参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

2.1人参皂苷对免疫作用的影响人参皂苷为人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这在学术界早已成定论。刘伟宏等研究证明,人参三醇型皂苷对雄性大鼠免疫器官的辐射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人参三醇型皂苷可减轻受照射大鼠全胸腺和脾脏重量的降低,明显提高受照大鼠全胸和脾脏有核细胞数,从而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2.2人参多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植物多糖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已成为共识。王本祥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证明人参多糖对免疫功能有刺激作用,但缺乏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

综上所述,人参对动物或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显著的,就其原理上看,是通过多条途径来实现的,主要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起免疫作用的有效成分也是复杂的,一是人参皂苷特别是人参三醇型皂时免疫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参二醇型皂苷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二是人参多糖。

四、人参皂苷中药制剂

振源胶囊与心悦胶囊都是以人参皂苷为主要成分的现代中成药,振源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人参果实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e、Rbl、Rb2、Rc、Rgl、Rg2、Rd等多种皂苷类成分;

心悦胶囊的主要成分是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2、Rb3、Re、Rg1、P-F11等18种皂苷。振源胶囊与心悦胶囊皆具有益气扶正之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作用。振源胶囊亦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对焦虑及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nCoV,是年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该病毒感染后的症状一般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可知,目前尚无治疗该疾病的特效药物。死亡病例多为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充分说明了自身免疫力的强大是战胜疾病的关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by/1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