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免疫预防

一、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

免疫预防是人工主动免疫的主要目的,其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疫苗是接种后能使机体对相应疾病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制剂类的统称。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是:

1.安全

疫苗常规用于健康人群,特别是儿童的免疫接种,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其设计和制备均应保证安全性。灭活疫苗菌种为致病性强的微生物,应灭活彻底,并避免无关蛋白和内毒素的污染;活疫苗的菌种要求遗传性状稳定,无回复突变,无致癌性;各种疫苗应减少接种后的副作用,优选口服接种或尽量减少注射次数。

2.有效

疫苗应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接种后能引起保护性免疫,使群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模拟自然感染途径接种,除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外,还可引起黏膜免疫,抵抗经黏膜入侵的病原体。细胞因子等新型佐剂与疫苗共同使用,可以调节免疫应答的类型,增强免疫效果。

3.实用

疫苗的可接受性十分重要,否则难以达到接种人群的高覆盖率。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接种程序,如口服疫苗、多价疫苗和联合疫苗。同时要求疫苗易于保存运输,价格低廉。

二、疫苗的种类

1.灭活疫苗

又称死疫苗,是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死疫苗主要诱导特异抗体的产生,为维持血清抗体水平,常需多次接种,有时会引起较重的注射局部和(或)全身反应。由于灭活的病原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增殖,不能通过内源性抗原提呈诱导CTL的产生,免疫效果有一定局限性。

2.减毒活疫苗

是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传统的制备方法是将病原体在培养基或动物细胞中反复传代,使其失去或明显降低毒力,但保留免疫原性。活疫苗接种类似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病原体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免疫效果良好、持久,除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外,还产生细胞免疫,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还形成黏膜局部免疫。其不足之处是疫苗在体内存在着回复突变的危险,但在实践中十分罕见。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一般不宜接种活疫苗。

3.类毒素

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因其已失去外毒素的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4.亚单位疫苗

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有效免疫成分可以通过理化方法裂解病原体获得,也可以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通过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又称为重组抗原疫苗。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或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

5.结合疫苗

细菌荚膜多糖属于TI抗原,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IgM类抗体,对婴幼儿的免疫效果很差。结合疫苗是将细菌荚膜多糖连接于其他抗原或类毒素,为细菌荚膜多糖提供了蛋白质载体,使其成为TD抗原。结合疫苗能引起T、B细胞的联合识别,明显提高免疫效果。

6.DNA疫苗

是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体,经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重组质粒可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能诱导有效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除感染性疾病外,肿瘤的DNA疫苗也在研制中。DNA疫苗只能用于表达蛋白质抗原,不能表达多糖抗原和脂类抗原。DNA疫苗在体内可持续表达,可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维持时间长,是疫苗研制的发展方向之一。

7.重组载体疫苗

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表达所需的抗原。如果将多种病原体的有关基因插入载体,则成为可表达多种保护性抗原的多价疫苗。

三、疫苗的应用

1.抗感染和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终达到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2.抗肿瘤

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微生物的疫苗可被视作是肿瘤疫苗。治疗性疫苗是根据肿瘤免疫学理论,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或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的疫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by/11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