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血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9047.html

婴儿配方乳粉虽在营养成分上接近母乳,但免疫活性方面无法达到母乳水平,因而最大程度地保持免疫蛋白在婴儿配方食品中的生物活性功效成为乳品生产行业的关键技术。强度高于巴氏杀菌的热处理工艺技术会引起牛乳感官品质下降和营养成分的损失,不仅降低了乳品质量,也可能会由于一些有害物质的产生导致产品不安全。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崔东影、席恩泽、许晓曦*等人利用动物喂养实验将实验室自制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与市售常温婴儿配方乳产品进行对比,用以探究两类不同热处理产品在大鼠生长及血液免疫指标方面的差异性,以期为研制出适合中国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的婴儿配方乳提供科学依据。

1、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饲喂两周后,3组婴儿配方乳组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周后,4组大鼠的体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实验组与对照组和市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饲养4周后,实验组大鼠体质量达到最高,为.11g,表明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在促进幼年机体的生长发育方面明显优于市售常温婴儿配方乳。

2、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血清IL-2分泌水平的影响

饲喂7d时,3组婴儿配方乳组与基础日粮组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和市售组II差异显著(P<0.05),与市售组I不显著。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血清中IL-2的分泌量逐渐增加,在28d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IL-4分泌水平的影响

饲养7d时,实验组和市售组I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这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3组大鼠血清IL-4质量浓度呈降低趋势,原因可能是IL-2分泌量的增加抑制了IL-4的分泌。饲喂14d时4组差异不显著;28d时,市售组I和实验组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这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市售组II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IFN-γ分泌水平的影响

在饲喂7d和14d时,实验组和市售组I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市售组II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饲喂28d时,实验组大鼠IFN-γ质量浓度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TNF-α分泌水平的影响

实验初期4组TNF-α的分泌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饲喂14d和28d时,3组婴儿配方乳组与基础日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果说明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与市售常温婴儿配方乳相比能显著提高血清中TNF-α的分泌水平,显著改善大鼠的免疫功能。

3、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血清溶菌酶分泌水平的影响

实验初期,4组大鼠血清溶菌酶分泌量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实验时间延长,饲喂14d时,与基础日粮组相比,3组婴儿配方乳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血清中溶菌酶质量浓度;饲喂28d时,实验组大鼠血清溶菌酶质量浓度达到最高,且与市售组差异显著(P<0.05)。

4、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通过对4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喂28d时实验组SD大鼠的CD3+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与对照组和市售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可提高SD大鼠的CD3+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可能会使SD大鼠的Ti细胞增多,并对抗原识别、信号转导以及机体快速抗感染免疫起到辅助作用。

结论

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与市售常温婴儿配方乳比较,能够促进SD大鼠生长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辅助机体免疫调节。

本文《巴氏杀菌婴儿配方乳对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血液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1卷1期-页,作者:崔东影,席恩泽,徐境含,盛雪,李梦寒,刘洋,吴禹昊,许晓曦。DOI:10./spkx---。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不同级分绿豆肽免疫活性的分析

不同热处理方式的α-乳白蛋白对正常人肠道上皮细胞株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黑灵芝多糖对丙烯酰胺致大鼠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基于钙离子转运调控的甘草酸抗过敏作用

鲜湿米粉品质评价及原料选择

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大鼠干预作用

基于自组织映射模型对香肠产品喜好度的预测

谷物蛋白体外消化率测定方法的修正

不同烹饪方式下烹饪时间对西兰花中萝卜硫苷和萝卜硫素的影响

基于变异系数法对不同干燥方法马铃薯全粉复合面条品质的评价

融合魏斯氏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生化特性

烟熏时间对培根杂环胺含量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5株乳酸菌吸附丙烯酰胺稳定性的比较

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肉桂精油抑菌效果

小麦主要过敏原CM16线性B细胞表位的预测及初步鉴定

海洋寡糖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和体外评估及其对动物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冷冻罗非鱼鱼糜抗冻作用机制

植物油预乳状液替代猪脂肪对法兰克福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

紫苏籽油双层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稳定性评价

3种功能性甜味剂对大米蒸煮品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松仁清蛋白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钙离子添加量对苹果果胶-苹果多酚复配物体系流变、凝胶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脂肪酸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水分含量对冻结金线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

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肉及其加工制品的掺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纳米银酯化淀粉膜对牛肉保鲜的影响

植物源抗冻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杂粮早餐粉对砷致小鼠雄性生殖毒性的缓解作用

阿魏菇乙酸乙酯相三萜类化合物对食管癌Eca细胞的增殖抑制及机制

重组黑芝免疫调节蛋白对小鼠巨噬细胞RAW.7向M1型分化的影响

胡麻粕多酚对肠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

平菇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雄性昆明种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沙葱总黄酮水洗组分的体外抗炎活性

木犀草素与叶酸对黄曲霉毒素B1致食管上皮细胞毒性及MTHFR基因高甲基化的影响

姜黄素对幽门螺杆菌及其诱导人胃GES-1细胞损伤的影响

鸭腿减盐滚揉腌制过程中的传质动力学

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金磁微粒模拟酶检测食品中的葡萄糖

4种方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15种黄酮类化合物对烤鸡胸肉中杂环胺含量的影响

热聚集对β-乳球蛋白消化行为及消化产物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不同巴氏杀菌条件下的牛源乳铁蛋白对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

乳酸菌细菌素DurancinGL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抗菌活性及机制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不同颜色蒜泥的风味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成功召开“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宁波)”的基础上,将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于年6月20-21日在西宁共同举办“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将就肉、水产、禽蛋、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及运输,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营养及风味成分分析,副产物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长按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yf/11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