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配伍作用的神经体液及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龙贤齐,等
本文论述穴位配伍机制的3个方面内容: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及免疫机制。神经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节段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脑干、下丘脑、大脑、小脑);体液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免疫机制则包含免疫细胞及其免疫因子。不同穴位针刺后,通过对神经、体液及免疫的调节,产生针刺协同效应。
穴位配伍;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免疫机制
穴位配伍是针灸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穴位配伍的协同机制目前研究较少。中医学中穴位配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二是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1]。在临床中,需注重辨证、辨病论治,这就要求在针刺取穴时,必须随证、症加减配伍。多项报道显示,穴位配伍针刺在腰痛、偏头痛、中风后遗症、耳鸣等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2-5]。
针刺治疗疾病是一个生理性调整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穴位配伍的作用机制中神经、体液及免疫是其关键的物质基础。不同穴位针刺后,通过对神经、体液及免疫多种因素的调节,产生针刺协同效应。
1神经机制神经节段与中枢机制有利于解释穴位配伍协同效应问题。从神经机制角度看,穴位配伍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与穴位所处的神经节段及脊髓和其以上各级神经中枢的汇聚整合并反馈下行调节有关。
1.1神经节段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对机体的调节是直接兴奋穴位处的各种感受器,通过相应的传入神经到达脊髓背角,在脊髓节段水平对来自不同穴位的传入冲动进行初级整合和调节。研究表明,不同穴位,若投射的神经节段相同,穴位冲动可投射到相同脊神经节段,这一特征可能是穴位配伍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俞募配穴的神经解剖学机制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俞穴与募穴在体表的投影基本一致,且处于同一脊神经节段水平。童氏等[6]应用荧光双标法探究小肠与小肠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将标记物分别注射入“小肠俞”和“关元”穴区及小肠包膜下,之后观察到“关元”-小肠与“小肠俞”-小肠两组出现标记细胞的脊神经节段范围基本一致,双标记细胞分别出现在L1-L4和T13-L3脊神经节内,且在L2、L3和L2最为集中,说明脊神经节中存在具有分叉的周围突分别支配小肠和“小肠俞”以及小肠和“关元”的神经元。这一脊神经节段的机制是针刺小肠俞和关元治疗肠腑病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也是在形态与细胞层次上的小肠俞募配穴与小肠的特异性联络途径。
1.2中枢机制
基于神经系统既接受来自穴区的信息,又将其在各级中枢进行汇聚整合的特点,穴位配伍的神经机制是众多科研工作者最先白殿疯早期症状天津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