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缺陷,而导致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1]。糖尿病十分常见,属于慢性病的范畴,患者需与疾病做终身的斗争,经过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会将治疗延续到家庭,所以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2]。如今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3]。今天,就让药师带您了解糖尿病治疗中的用药误区。
01
误区一: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无需用药
1.以往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先进行2-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血糖控制仍不达标,才给予药物治疗。
2.经权威研究证实,仅靠生活方式干预,绝大多数患者血糖控制仍不达标,而持续高血糖会损坏血管和胰岛细胞。
3.因此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并将二甲双胍列为首选降糖药物。
02
误区二:忽视个体化用药
1.糖尿病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个体之间及同一个体的不同病程阶段,其病理机制和疾病情况差别很大,药物治疗应强调个体化。
2.应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因素进行选择用药。
03
误区三:同类药物联用
1.口服药物分为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曾敏剂等品种,每类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机制,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类似。
2.同类药物联用,不但不会增加药物疗效,反而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04
误区四:急于降糖而大量服药
1.人体内环境对血糖骤变很难一下适应,因此控制血糖不能急于就成,应稳步下降。
2.许多患者为使血糖尽快降下来,采取多种药物联合,大剂量或超剂量服用,这样做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叠加,而且容易引发低血糖,甚至会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05
误区五: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1.药效的发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降糖药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疗效。
2.许多患者仅用药几天,见血糖下降不明显,便认为药物无效并急于换药。
3.应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至该药最大剂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选择换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06
误区六:单纯依赖药物
忽视非药物治疗
1.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
2.药物治疗需在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注意饮食,再好的降糖药,都会降低疗效。
3.有些人认为用药之后,多吃无妨,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样不利于血糖控制,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负担,加速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07
误区七:经常漏服,擅自加量
1.糖尿病患者因某种原因漏服药物后,不要在下一次服药时追加剂量,应按正常剂量服用。
2.如果擅自追加剂量,可引发低血糖,造成昏厥等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MukhtarF,BoffellaP,RischHA,et
[1]徐桂莲.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误区及饮食指导[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8(5):88-92.
[2]姜翠红,李杰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误区的质性研究[J].医学信息,,33(9):-.
[3]姜云利.糖尿病防治的误区和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4(22):-.
撰稿:卢兆晨
审稿:免疫专业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