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现
年Se′dillot发现伤口包扎带上的颜色
年Fordos提取导致绿色的物质
年Lucke发现和某种细菌有关
年CarleGessard首次从伤口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
正常栖身于土壤和水环境中
1、细菌特点
铜绿假单胞菌(PA)为专性需氧菌,有鞭毛,无芽孢,无荚膜,适宜生长温度35-37℃。
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适应能力强,喜潮湿。在正常人皮肤、呼吸道、肠道均可存在。
G-非发酵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易形成生物被膜,有易定植,易变异,多耐药的特点。(年CHINET临床分离菌株排名第4,见图1)
图1.年CHINET临床分离菌株排名
2、常见的接触部位
不是人体常见的正常定植菌
正常人:皮肤:0-2%;鼻黏膜:0-3.3%;咽喉:0-6.6%;粪便:2.6-24%
住院患者:50%,尤其是创伤、机械通气、导管、手术、严重烧伤;
免疫低下、抗菌药物使用
强大的适应能力(环境、药物)
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肺炎、血流感染、伤口等
患者因素(粒缺、严重烧伤、囊性纤维化等)
3、感染危险因素
皮肤黏膜屏障发生破坏: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重烧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胃管或导尿管等;
免疫功能低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实体肿瘤放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
慢性结构性肺病:如支扩、慢阻肺、肺囊性纤维化等;
长期住院,尤其是ICU病房;
曾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或含酶抑制剂青霉素等抗菌药物。
4、耐药机制
固有耐药
可诱导的染色体型AmpC酶
多药外排系统可排出抗生素,并在PA中输出毒力因子,因此增加了其对宿主的毒
获得性耐药
1.外排泵(通常与适应性降低有关)
mexR阻遏基因上调或突变
外排泵的上调(MexCD-OprJ和MexXY-OprM
2.不可渗透性突变(OprD孔蛋白的丢失)
3.?-内酰胺酶(不如肠杆菌科细菌更常见)
4.碳青霉烯酶(CARBA-5等酶型鉴定)
5.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质粒编码或染色体编码)
6.可传播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携带对其他药物例如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的关联的整合子)
5、治疗选择
5.1治疗药物
青霉素及其酶复合制剂
替卡西林、羧苄西林、帕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菌素及其酶复合制剂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碳青霉烯类
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
氨曲南
一般不单独使用,需要联合用药,例如对于产金属酶的PA感染,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左氧沙星
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
多粘菌素
磷霉素
一般不单独使用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可用于非产金属酶及OXA-23酶的PA感染,如可用于产KPC的CRPA感染。
5.2联合治疗
对于MDR-PA、CR-PA感染,建议根据药敏联合治疗。
CRPA的治疗方案选择可因耐药机制及感染部位而异。
图2.PA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比例(CHINET)
参考文献: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郭小慧等.
附注:本文涉及图片来自CHINET及网络.
部分内容转载于FBI期刊张研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