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猪业频繁暴发传染病,特别是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VS)、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HC)、伪狂犬(PR)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高感染率、高发病率等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疫苗仍然是我国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实际上猪场普遍存在着免疫失败,究其原因,除病原的毒力增强、疫苗的质量问题、免疫操作失误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猪场普遍存在着免疫抑制病。
免疫抑制病是指由于免疫器官、组织和免疫细胞受到损害或者部分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免疫应答功能不全的疾病。猪的免疫抑制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造成猪的疾病日趋复杂,混合或继发感染普遍存在,给兽医技术人员在疾病的防制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本文就如何判断猪场存在免疫抑制、引起免疫抑制病的原因、危害、防制等方面作一综述,希望能够为养猪行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如何判断猪场存在免疫抑制病
临床上判定一个猪场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病及异常,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①是否有泪斑。泪斑是猪群免疫器官、生殖器官、肝肾功能受损等发病症状的前兆。②关节是否肿大。引起关节肿大的病原菌多为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是导致免疫抑制的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温和型猪瘟病毒的影子细菌,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细菌。③淋巴结是否肿大。作为免疫器官的淋巴结,肿胀是病态、免疫能力下降的表现。④母猪是否消瘦及皮肤发白、毛枯黄、颈部有难消肿的肿包、母猪不发情,配种后返情、流产、产死胎。⑤哺乳仔猪初生重低于1.3公斤,弱仔多,八字腿,神经症状现象严重。⑥哺乳仔猪后期和保育期发病率达40%?60%,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2引起免疫抑制病的原因
2.1病毒性免疫抑制病
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重要因素。在猪病毒性疾病中,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PRRVS)、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HC)、伪狂犬(PR)等既可导致动物机体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又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已成为致使免疫失败与诱发其它各种疾病发生的双重元凶。这些疾病导致免疫抑制共同的致病机理为:(1)病毒都侵害猪免疫器官,引起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变性、坏死或免疫细胞凋亡;(2)破坏、裂解外周免疫器官中的T、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3)影响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2.2药物毒副作用造成免疫抑制
研究证明,许多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卡那霉素、糖皮质激素等)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尽管呋喃唑酮、氯霉素等药物早已列入禁用名录,但在部分养殖场依旧有应用的情形。有的猪场为防病而在免疫接种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或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以致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免疫失败。
2.3过量、不科学地使用疫苗引起免疫抑制
不按科学合理的程序使用疫苗,造成疫苗免疫剂量不够,或盲目加大疫苗的使用剂量,或疫苗免疫次数过多等,都会造成猪体免疫器官损伤,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
2.4强烈应激反应引起免疫抑制
当猪受到如过冷,过热,拥挤,断乳,运输等应激会引起机体血压升高,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血浆中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水平提高,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降低;同时,机体为抵抗不良应激,往往使防御机能处于一种疲劳状态,接种疫苗不能产生应有的免疫力。猪舍通风不良,大量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蓄积,刺激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造成呼吸道局部黏膜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2.5霉菌毒素中毒而产生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饲料原料中。某些霉菌毒素能破坏猪的免疫系统,能使猪的胸腺萎缩,抑制或降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抗体和细胞质产物以及巨噬细胞和噬中性细胞反应器的功能,致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障碍等,从而引起免疫抑制。
2.6饲料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缺乏造成免疫抑制
科学试验表明,某些维生素(如复合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造成免疫细胞,抗体产生不足,导致免疫力不够,抗病力下降。
3免疫抑制病对生猪的危害
3.1疫苗免疫失败由于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直接导致的危害就是疫苗免疫或群体整体免疫应答能力低下,抗体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和疫苗免疫保护期限。如果此时不及时查找病因,找出免疫抑制病根源,盲目加大疫苗免疫剂量,会加重对免疫器官的损伤,导致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
3.2猪群抗病力下降免疫抑制病同时可导致猪群抗病力明显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各种传染病混合感染严重。本来一些对健康猪群危害不大的细菌性疾病,由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而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猪群中潜伏感染圆环或蓝耳病毒后并发细菌感染,用以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如盲目加大使用剂量,会导致猪群药物中毒,造成肝、肾功能下降,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猪场母猪群中发生免疫抑制病,不但会影响母猪繁殖性能,还会导致出生仔猪抗病力下降,直接影响哺乳期仔猪成活率。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复杂并多样化,影响疾病的诊断,给防制带来严重影响。
4免疫抑制病的防制
4.1做好猪群的免疫预防,减少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发生。
结合各地区疫病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并选用安全、高效、优质的疫苗,严格操作,减少免疫失败的发生。在疫苗免疫的同时,使用白细胞介素-2、转移因子等生物兽药或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等中药。任何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均建立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健全基础之上,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等生物兽药能够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4.2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不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或日常预防性投药。
预防与治疗用药,要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类抗生素药物,特别是不要滥用与长期使用劣质抗生素,这样不仅会造成免疫抑制,而且会延误病情,增大死亡率。一定要根据病情合理选用安全、优质、高效的抗生素,首先要对病情作出正确诊断,再有的放矢选择药物,最好是先做药敏试验,再根据药物的性质与作用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与有效预防,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基本要求。
4.3定期应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猪体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
定期使用转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免疫核糖核酸、高免球蛋白、胸腺肽等生物兽药,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抗细菌、抑制病毒的功能,而且能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使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处于高效表达的状态,机体处于强健状态。还可用中药制剂,如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猪苓多糖、党参多糖、香菇多糖等,以及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其他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柴胡、板蓝根、双黄连、鱼腥草、大青叶、杜仲、穿心莲、连翘等,都具有激活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之功效。还可用微生态活菌制剂,微生态制剂除了能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健康、促进营养消化吸收、降低发病、提高生产性能外,还具有缓解免疫抑制、激活免疫系统等功效。其它制剂还有左旋咪唑、维生素C等,也具有增强免疫的功能。
4.4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注意优质脱霉剂的使用。
当前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污染比较普遍,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是严重威胁。妊娠母猪与仔猪对霉菌毒素特别敏感,要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夏季多雨、潮湿的季节或饲料已有轻微的霉变时,应在饲料中添加优质脱霉剂,降低霉菌毒素中毒造成免疫抑制的危害。
4.5饲料营养全价化,适宜的给猪群补充营养。
根据猪群各个生长阶段需要配制饲料,饲料营养一定要全价,保证猪群生长和生产性能发挥的同时保障猪群免疫力的发挥,满足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对蛋白质的需求。
4.6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对猪体的伤害。
加强猪群饲养环境的控制,避免猪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等情况,减少上呼吸道黏膜损害,避免发生应激导致的免疫抑制从而诱发多种疫病的发生。
结束语:防制猪发生免疫抑制时,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除了以上防制措施外,还要做好消毒、疫病监测等工作。重点是控制好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因为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危害性更大、更严重。当然,也不可忽视非传染性因素的存在。只有构筑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道屏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免疫抑制的控制问题,从而保障猪只健康地生长。
皮肤病美颜第一杀手成诚视保爱眼课堂第5课nbsp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