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本讲重点介绍灸疗的发展历史、施灸方法、剂量大小、补泻操作、注意事项、热证可灸以及灸疗的适应症等。从而使读者对艾灸疗法有一概括的了解。
一、灸法的发展
灸法是针灸学中的疗法之一。它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合,做成各种艾条和艾柱,在人体的一定学位或部位上点燃熏灼,给人体一种温热刺激,并通过经络系统调整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它可单独使用,又可与针刺同用,弥补针刺、药物的不足。正如《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因此,针法、灸法和刺络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特有的针灸学,或者说灸法是针灸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灸”的出现,应追溯到原始社会火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作斗争中,发现身体某处有了疼痛,受到火的薰烤时,疼痛得以缓解,于是以此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随着经验的积累,找到了一种易点燃又耐久的植物—艾,并将其作为灸法治病的材料。
关于灸的起源,在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在某些书中可见到有关用“灸”治疗疾病的叙述。如《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写到:“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砭”即指古代的针;“艾”即指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观察到“寒”能致人生病,而“温热”又可驱寒治病,这一发现为以后灸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春秋战国时期,灸的治疗应用更加广泛,在《左传》一书中记载了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的一段话:“疾不可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药指药物治疗。
灸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三国以后,由灸逐渐形成了灸法,3世纪时就有了灸法专书《曹氏灸法》。7世纪以后出现专业灸师,并有了较系统的灸法著作,如唐代的《骨蒸病灸方》,宋代的《膏盲腧穴灸法》及《备急灸法》。清代的《神灸经纶》、《理瀹骈文》等。至于历代针灸著作中,如《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对灸法的阐述尤为详细。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已成为当今国内外针灸医师临床及研究的指南。
二、灸的材料及灸的方法
灸的主要材料为艾叶。艾叶除具有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药物作用。《本草备要》记载:“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所以艾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暖宫止血之功。可以治疗虚寒腹痛、崩漏下血及皮肤湿疹疥癣等病。
艾叶以柔嫩而陈久者为好。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制令细软,谓之熟艾,灸则伤人肌脉。”
艾叶可以单独作为施灸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掺合其他药物做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灸。(1)灸治外科疾病者,如《北方药方碑》云:“巴豆和艾作炷,灸疮。”《普济方》中记载治瘰疬结核“用巴豆一枚去皮心,艾叶一鸡子大,相合捣烂,擘碎爆干,燃炷灸疬子上,三壮即止”。《千金方》记载“治瘰疬破溃者,用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捣作炷,灸疮上百壮”。明·朱权《寿域神方》记载:“破伤风搐搦,角弓反张,用人耳中垢,不拘多少,纸上焙干为末,入熟艾中和匀,做成小艾炷七个或十个,灸患处。”(2)灸治内科疾病者,如《普济方》中记载治水肿“用甘遂为末,同作艾炷”,在脐心隔蒜灸之。《医心方》记载治疗足肿“末巴豆、虻虫少杂艾为灸炷”。《寿世保元》记载治疗心痛“取两手肘后处酸痛是穴”。“即用艾叶入水粉,揉烂为炷,每处灸五壮”。《针灸大成》记载治疗咳嗽取聚泉穴,“如热咳嗽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艾炷中灸之”。
此外,还有其他灸法。如硫磺灸,以硫磺作为施灸材料。《医心方》卷十六引《龙门方》、《救急单验方》则有“石硫磺末量疮口中,以艾灸立验”的记载。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在患儿身体上焠烫的方法。《本草纲目》云:“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芯蘸油点灯焠之良。”桑枝灸,以燃着的桑枝施灸。《医学入门》:“桑枝灸法,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熄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桃枝灸,以燃着的桃枝火施灸。《本草纲目》云:“取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竹茹灸,是用竹茹作施灸的材料。《千金翼方》中记载治疗疔肿“口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麻叶灸,是用大麻的叶和花做施灸材料。《串雅外编》:“麻叶灸;治瘰疬疮。七月七日采麻花,五月五日采麻叶,捣作炷圆,灸疮上百壮。”黄蜡灸,是将黄蜡烤热施灸的方法。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治猘犬咬伤,“火灸蜡以灌疮中”。鼠粪灸,是用干燥的鼠粪点燃施灸。《针灸资生经》记载:“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药锭灸,是将多种药末和硫磺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施灸。如香硫饼、阳燧锭、救苦丹等。药捻灸,《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的蓬莱灸,即是药捻灸。方法是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分,去西黄加硼砂、草乌皆可。用絮绵纸裹药末,捻作条,如官香粗,以紧实为要。治病,剪二三分长一段,以粽黏黏肉上,点着。“治风痹、瘰疬,俱按患处灸;水胀、膈气、胃气,按穴灸。”
再则,还有艾炷隔物灸及艾炷灸。隔物灸有隔盐、蒜、葱、韭菜、豆豉、附子、巴豆、黄土、蚯蚓、蛴螬、蟾酥等。艾炷灸有圆锥形、牛角形、纺锤形等。
除上述方法外,明代初期用的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法,即将药物与艾绒混合,用纸卷成爆竹形,隔布施灸与患处的一种方法。宋代的“天灸”、“自灸”是运用一些带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泥、毛茛叶、旱莲草、斑蝥等)涂于穴位上,使之发泡,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随着灸法的盛行,在灸的工具上也有所改进。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各种灸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并在借鉴古代灸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灸法及工具做了改造。如瘢痕灸、苇管器灸、核桃皮壳眼镜灸等,更便于推广及应用。这些内容将在各论中作详细介绍。
三、灸疗的作用
灸疗的作用其机理深奥。从古至今尚未作全面系统的论述。这里所谈灸疗的作用,仍依照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有关灸法研究的资料作一简单介绍。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主要是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等)破坏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缘故。《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孙思邈说:“百病皆气血壅滞不得宣通。”而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益气血、调阴阳、通经络,事实上,从多年来灸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临床报道来看,证实了灸疗确实具有温通经络、调阴阳、和气血、健脾养胃、补益肝肾、扶正壮阳、回阳救逆、活血化瘀、行气散结、调整脏腑的功能。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调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至和平。”这就是最好的概括。
多年来来为探讨灸疗的作用机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应用不同方法做了实验研究。大量的实验资料证实,灸法对机体的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例如,灸后观察淋巴细胞转化率、E—玫瑰花环形成率及对IgG、IgA、IgM、C3补体的提高都比较明显。年笔者与李志明教授等,曾对家兔进行疲痕灸大椎穴观察。结果:灸后可促进抗体的形成,并发现家兔脏器间质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生现象。提示灸疗确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四、关于施灸的用量
施灸的用量,就是灸量,是指施灸时所用的单位。
古时对灸量多少的衡量,是根据疾病的性质、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以及部位的不同而定,并提出灸量与疗效的关系。《千金方》说:“……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也,以意商量。”《扁鹊心书》记载:“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目前临床上所用灸量单位是这样规定的:艾炷分大、中、小三种圆锥形,是用铜铸或有机玻璃的艾炷器制作的。大号艾炷:底直径1.2厘米,炷高1.5厘米,用于隔盐灸、隔蒜灸治疗外科疮疡病;中号艾炷(又称标准艾炷):炷底直径0.8厘米,炷高1厘米,重量为0.1克,约燃烧3、5分钟,用于化脓灸或隔物灸;小艾炷:炷底直径0.5厘米,炷高0.8厘米,用于非化脓直接灸;小麦粒炷:是用手搓捻艾绒做成麦粒大小样,亦用于非化脓灸,特点为皮肤灼热快。以上每一个艾炷(不管大小)均称为一壮。施灸量的多少,要根据病变的部位、轻重、深浅来决定施灸的壮数。这里要提出的是,古代所说数十壮、数百壮和随年壮均指积累数字而言。
艾条的施灸灸量,是根据艾条的长短、粗细和施灸的时间来计算的。艾条灸,每次需灸5~20分钟;灯心草灸,以爆一次为一壮;线香灸,每次3~5分钟。未完。
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经过多年临床观察,长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
临床常用于治疗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神经衰弱等。
改良后的长蛇灸疗法,具有温中散寒力更加柔和,不起泡不留疤,安全系数更高,适合专业艾灸馆,养生会所,美容院、个体门诊部,医院理疗科、康复中心,瑜伽会馆等,多名学员学习后已成为各个单位主要力量。
长蛇灸(药物铺灸疗法)施灸面广,火力足,温通性强,非一般灸法所及!
脐灸疗法--保命长寿之法
脐灸就是在脐中(又名神阙穴)敷药后在运用艾灸来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可对经脉进行良性刺激,并能促进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以此来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副作用少,且无痛苦。运用于内科、男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杂病乃至急症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均有疗效,用于养生保健、增寿美容等更有特殊作用。即可单独使用,又可酌情配合他法,从而明显提高疗效。
脐灸疗法源于民间,但早在《内经》、《难经》就已有与脐灸疗法有关的记载,之后《肘后》、《甲乙》、《千金》、《外台》、《圣惠》、《圣济》和《本草纲目》等晋唐宋元明诸书均有记载。近代随着世界各国对自然疗法的重视,作为自然疗法的一部分的脐灸疗法正在悄悄崛起。
中药外治
随着内服药弊病的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用药来调理,吴尚纯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服之药,不同者法而也”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外治疗法的,病因病机,外用药的顺序,药物的组合,药物的机理,药物的配伍,药物外用的方法。主要针对骨科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炎,足后跟疼痛及皮肤科疾病的皮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痤疮,银屑病,黄褐斑等。
三班连读五天(含实操)年7月20号到7月24号,19号报到。
学费元,食宿自理(协助安排)。
咨询闫老师。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三角地17号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