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2日晚间,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上发表。
这医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HK)合作开发的人5型腺病毒(Ad5)载体新冠疫苗(Ad5-nCoV),临床试验研究者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实验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微生物与流行病学研究所等多个单位。
该临床试验为单中心、开放标签、非随机、剂量递增的1期临床试验,共入组了人,受试者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男性51%,女性49%,平均年龄36.3岁),并分成低剂量(n=36)、中剂量(n=36)或高剂量(n=36)三个剂量组接受肌肉注射疫苗。试验目的主要是观察和评估疫苗接种后7天内的不良事件,以及在接种疫苗后28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结果。
研究结果初步证实,该疫苗在1期临床期间安全,并能成功同时激发接种者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此前,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姜春来教授曾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解释称,疫苗研制可以选择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两种策略,其中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看作是对抗病毒的子弹,细胞免疫则可以理解为巡航导弹,可以定点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
安全性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在接种疫苗后的7天,87人(81%)报告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其中,低剂量组有30人(83%)、中剂量组30人(83%),高剂量组27名(75%)。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是疼痛(58例[54%]),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是发热(50例[46%])、疲劳(47例[44%])、头痛(42例[39%])和肌肉疼痛(18例[17%]。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轻或中度的,接种疫苗后28天内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
不过,由于高剂量组具有相对更高的不良反应程度,主要表现为严重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或关节疼痛,因此II期临床试验将选择中低剂量组做进一步评估。
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方面,研究发现,疫苗在大多数受试者中能迅速诱导体液和T细胞应答,而高剂量组对疫苗的抗体反应略大于中、低剂量组。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疫苗后第14天达到高峰,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著增加,在接种后28天达到高峰。
其中,注射疫苗后4周(28天),低剂量组15人(50%)、中剂量组18人(50%)、高剂量组27人(75%)的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了4倍。所谓中和抗体,是指与病毒结合后能消除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在杀灭细胞外的游离病毒起主要作用,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抗体。因此,中和抗体的水平也被认为与疫苗最直接相关。
图
《Safety,tolerability,andimmunogenicityo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