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之CART技术详细介绍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目录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之CAR-T技术

1CAR-T技术原理

1.1过继性细胞治疗

1.2CAR-T的治疗过程

1.3CAR-T的结构

1.4CAR-T的抗体结构

1.5CAR-T的基因修饰方法

1.6CAR-T的技术优势

1.7CAR-T的技术风险与解决方案

2CAR-T技术的应用

2.1血液肿瘤

2.2实体肿瘤

CAR-T技术原理

1.过继性细胞治疗

过继性细胞治疗是细胞免疫治疗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过继免疫细胞输注(adoptivecelltransfer,ACT)属于肿瘤的被动免疫疗法,指的是分离肿瘤患者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或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加以分选、扩增、活化,并回输至患者体内。

在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TIL是常用的ACT治疗。TIL是浸润于肿瘤中的淋巴细胞,分离后在IL-2等因子作用下进行体外扩增,最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然而,多数情况下无法应用TIL:有些患者缺乏肿瘤标本或肿瘤和转移灶中TIL很少;获得新鲜的肿瘤组织并分离和扩增TIL具有难度;回输的TIL细胞功能受损,在体内往往不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肿瘤中强大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降低回输细胞的杀伤能力。这些问题限制了TIL的广泛应用,仅对如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的少数肿瘤有一定疗效,对大多数肿瘤疗效欠佳。

在这种情况下,ACT需要使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目前使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ACT包括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killercells,L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cells-cytokineinducedkiller,DC-CIK)、抗CD3抗体诱导的活化杀伤细胞(anti-CD3antibody-inducedactivatedkillercells,CD3-AKcells)等。然而CIK等是非特异性活化的淋巴细胞,缺乏肿瘤特异性反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开始通过基因修饰,将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或CAR基因导入淋巴细胞使之成为TC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TCR-T)或CAR-T细胞,使之具备肿瘤抗原靶向识别能力。

2.CAR-T的治疗过程

简单来说,CAR-T治疗过程为包括从病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T细胞,通过基因载体将肿瘤抗原特异性CAR基因转导入T细胞,生成CAR-T细胞,经体外扩增达到一定数量后静脉回输给患者。由于被转录的CAR基因编辑的功能,回输的CAR-T可以特异性结合癌症细胞,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作用。

3.CAR-T的结构

3.1CARs结构总览

CARs是靶向目标表面分子的重组受体,其结构主要包括胞外抗原结合域、跨膜区和胞内信号区三部分,对每个区域的不同设计影响CAR-T细胞功能的发挥。

3.2胞外抗原结合域

胞外区源于单链抗体ScFv,由轻链和重链共同组成,负责抗原的识别。这种识别本质上是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不需要依赖于MHC的递呈,有效避免了肿瘤细胞MHC表达下调这一免疫逃逸机制。CAR不仅能够识别肽类抗原,还能识别糖类和糖脂类抗原,更加广谱地杀伤肿瘤细胞。

目前已设计出的ScFv可识别抗原包括CD19、CD20、EGFR、Her2/neu、GD2、PSMA及RORI等。

3.3跨膜区

跨膜区连接胞内区和胞外区,一般由二聚体膜蛋白组成,将CARs结构锚定于T细胞膜上。

跨膜区的不同设计影响导入的CAR基因的表达能力。有文献证实包含CD28的TM区的CAR表达能力最强,其次是包含OX40的CAR,而包含CD3ζ的CAR表达能力最差。目前设计用于CAR的TM区主要包括H2-Kb、CD4、CD7、CD8、CD28等。

3.4胞内信号域

胞内信号域采用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e-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s,ITAM),通常是TCRζ(CD-3ζ)或FcRγ,当胞外区ScFv与其识别的抗原结合时,就会向胞内传导TCR样信号。根据胞内区结构不同,可将CAR-T分为四代。

3.5CARs结构变迁

根据胞内区结构不同,CARs结构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的变迁。

第一代CAR只有一个胞内信号组份,主要是CD-3ζ或FcRγ。当第一代CAR受到特异性抗原识别并激发后,可为T细胞提供活化信号,并通过胞内结构域传导该信号,引起细胞的活化,表现为CAR依赖的细胞活化及细胞杀伤作用,分泌穿孔蛋白、颗粒酶及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杀死肿瘤细胞。早期的实验证明了CAR-T的可行性,是首次不依赖人类白细胞抗原进行T细胞激活的尝试。然而,第一代CAR只能引起短暂地激活T细胞和分泌较低水平的细胞因子,不能提供长时间的T细胞扩增信号和持续的体内抗肿瘤效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第二代CAR开始引入了共刺激分子信号序列(costimulatorymolecule,CM),如CD28、CD(4-1BB)。与第一代CAR相比,第二代CAR含有一个活化结构域和一个共刺激区域,在保持抗原特异性一致的情况下,增强了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功能。

第三代CAR在前一版本上升级,胞内部分则由活化结构域和多重共刺激区域组成,具有三个胞内信号域,其中包括两个串联的共刺激域CD28、4-1BB或OX40和一个CD-3ζ。这些结构域的增加不仅能够加强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及结合等能力,更能够显著扩大由胞外区传递的细胞信号,引起下级细胞杀伤作用的级联放大,抗肿瘤能力更强。

第四代CAR是最近出现的新型CAR,又称TRUCKs(fourth-generationCART-cellsredirectedforuniversalcytokinekilling)。它的结构与前三代不同,引入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12)和共刺激配体(4-1BBL和CD40L),可以在具有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中通过释放促炎性因子,招募并活化更多的免疫细胞而引起更为广泛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同时,第四代CAR的出现可使患者免受回输前预处理治疗(如全身照射或大剂量化疗)的不良反应,减少回输细胞总量,拓宽了CAR-T细胞的临床应用范围。

4.CAR-T的抗体结构

4.1传统抗体

传统抗体是分子量为kDa的四聚体多肽,由两对相同的重链(50kDa)和轻链(25kDa)多肽组成,二者由链间的二硫键链接,形成Y型或T型结构。其中,轻链由N端的可变区(VL)和C端的一个保守的区域(CL)构成;重链由N端的可变区(VH)和三至四个恒定的区域(CH1,CH2,CH3,可能CH4)组成。

可变区的多样性决定了抗体的多样性与特异性,使得抗体具有结合特定抗原的能力。比较不同特异性抗体的VL和VH的氨基酸顺序显示,变异仅集中在其中少数区域的氨基酸上(15%~20%),称为超变区。超变区是抗体的抗原结合位,与抗原决定簇的结构互补,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yf/10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