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随着HIV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人类面临着艾滋病的严重威胁。直至现在艾滋病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HIV的多变性,疫苗的研制也困难重重。因此,尽快从传统中医学角度认识艾滋病,寻找有效的中药治疗艾滋病是非常必要的。1从中医角度认识艾滋病艾滋病作为一种新发恶性传染病,中医文献未见记载,从中医角度认识艾滋病尚处于探索阶段。根据其传播方式、流行情况、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来看,与中医的某些病症、基本认识均有相似之处,可将其归为“瘟疫”“虚劳”“伏气温病”等中医病证范畴。它的病机不外乎外感“疫毒”和正气损伤两个方面。2正气虚与艾滋病的发病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能力,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人,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如《素问·评热病论》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中:“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明·吴又可在讨论温疫发病时也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人,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并以“昔有三人,冒暮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之例,进一步说明正气在疫病发生中的主导作用。艾滋病高危人群多为同性恋者、多个性伙伴的异性恋者、妓女。这些人因性欲妄动、房事过度乃至不正常的性接触耗伤肾精,古人认为肾精“施之贝性人,留之则生身”,肾精足则正气存内,外邪无机可乘,如《素向·上古天真论》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房劳过度,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造成精枯液耗,真气散失,抗病能力下降,“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而使邪气趁虚而入,留而不去,遂发为病。吸毒为艾滋病的另一重要传播方式,中医认为鸦片、吗啡、海洛因、咖啡因等毒品因其燥烈发散之性而使人异常兴奋、性欲暂时亢进、心神恍悔、飘渺幻想等,从而耗损人体精气,导致肾精匾乏、精亏气虚。3气阴两亏、痕血内阻是艾滋病的主要病理演变过程气阴两亏:对于艾滋病病毒即“HIV”,目前总体认为属湿浊热毒之性,湿热之邪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相搏,则胶着难解,不易祛除,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湿热化燥,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故叶天士明确指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同时,本病的发生过程中,所伴有的全身乏力、纳差、长期低热及腹泻、进行性消瘦及淋巴结肿大(瘰疬)等元气亏损,精气不足、痰瘀内阻的症状,其机理为温毒耗伤人体正气。艾滋病疫毒侵入人体直至发病,取决于人体元气或精气的盛衰,所以说精气亏虚、元气不足是艾滋病发病的先决条件。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缺陷才易感HIV相似。而且发病后,“HIV”属湿热温毒之性,热邪不但伤阴,且易耗气,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壮火食气:热邪其性为热,能直接消灼津气,正如《内经》所言“壮火食气”。宋·严用和《济生方·暑》曰“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景岳全书》“凡暑热中人者,其气必虚,以火能克金,而热伤气也。”②气随津泄:温邪其性为热,易使肌睦开张,逼汗外泄,或药后汗出,气亦随汗外泄,致气耗而虚。如《素问·举痛论》曰“灵则膝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这是热邪间接耗伤正气。③气随血脱:热人营血,气随营耗,气随血脱。温病久羁气分不解,正气虚而邪气盛,内陷人营血,热扰心营,热盛迫血。证见神昏澹语,躁扰不宁,斑疹隐现甚或吐哑便血。故气随营阴耗伤,气随血动外脱。④阴伤及气:阴津与气生理上互生互滋、相互转化,阴足能化气,气旺可生阴;病理上互相累及,阴病损及气,气病损及阴,温病过程中热邪伤阴明显,气也随之耗损,有一分阴伤便有一分气耗。有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云南9个州、市的例HIV感染者和AIDS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艾滋病的中医证侯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调查结果显示,HIV病毒携带者气虚质、阴虚质较多,分别占HIV人员总数的24.57%和17.63%,而且发病后,气虚质的人员比例增高(占AIDS人员总数的28.64%),说明艾滋病疫毒侵入人体后“耗气伤正”为其主要关键,进而导致气损及阴,气阴不足,精血亏虚,甚而阴阳俱损、精气衰竭,终至阴阳离绝。疲血内阻:气阴耗伤,因虚致瘀气和血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二者相互滋生、相互影响。气为血之帅,表现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表现在血能生气,血能载气。艾滋病多由押妓、同性恋等悠情纵欲,耗伤肾精或吸毒成瘾,毒品性质燥烈发散,耗伤阴精或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均可使正气亏虚,一方面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导致血行迟滞形成瘀血,另一方面,气虚无力统摄血液,可导致血溢脉外为瘀。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同时,瘀血既是机体正气虚的病理产物,也是可以导致正气虚的病理因素,二者相互影响,使气虚血瘀更为严重。津液和血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说,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HIV”具湿热之性,最易伤阴耗气,若阴液大量耗损,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要渗出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滞涩不通则为瘀血。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组通过在非洲坦桑尼亚等地区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多数患者始终有肢体疼痛麻木,乏力、倦怠、纳差、头痛、胸痛、腹痛、肢体疼痛或麻木,或癥瘕,消瘦,皮肤痰痒,舌质淡有瘀斑或青,脉象细涩或弦涩等气虚血瘀证候,并据此认为,尽管艾滋病发展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气虚血瘀是贯穿此病发展过程的主要病理变化。而益气活血疗法对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也的确取得了较好疗效,这可进一步反证气虚血瘀是艾滋病的主要病机。温毒致瘀,毒瘀互结叶天士《温热论》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热毒人于营血之中,迫血妄行,妄行之血溢于脉外,正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再者热盛气壅,《内经》曰:“热盛则肿”,血液为之凝滞;又热毒煎熬阴液,阴津亏耗严重,必然导致血液钻稠,加之血出而量少,脉道涸涩,血行不畅;三者为合,热毒与血瘀同现,形成毒瘀互结。“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重订通俗伤寒论》曰:“总由邪热炽盛,郁火薰蒸,血液胶凝,脉络窒塞,营卫不通,内闭外脱而死。”热毒和血瘀的变化互为因果,互相依倚,共同构成了毒瘀互结的基本病理基础。从病因学上看,艾滋病之“疫毒”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而直接侵入人体,一旦感染了HIV,机体就处于一种带毒状态。若毒邪深入营血,煎熬血液,血液稠浊,运行迟滞,“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毒邪伤络,血热妄行,血溢脉外,亦可成瘀。艾滋病患者毒邪致瘀临床上表现复杂多变,常表现为一系列的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真菌感染、卡波氏肉瘤等。因热毒阻遏、痰结血瘀者可见多发瘰疬(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疱疹、瘙痒,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或黄,脉细滑数。邪毒阻络、气虚血瘀者可见皮肤黏膜紫色结节,瘀斑、瘀点,发热,消瘦,无力,舌紫蓝,脉细涩。
(附子)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天津市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by/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