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6日,科学家贺建奎突然宣布,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消息一出,世界震动。
一时间,关于基因编辑的讨论铺天盖地,但看热闹的多,懂门道的少。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不禁追问:让这么多学者谈之色变的基因编辑,究竟是什么?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细致又好懂的基因学科普书——《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来自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年多来科学家对遗传科学的探索过程,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基因编辑的未来提出自己的思考。
作者王立铭
他用严谨的逻辑和会讲故事的本领,把冷僻的科学知识带出实验室,变成人人可以理解的活泼故事,十分引人入胜。
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豌豆实验;还是高大上的锌指蛋白、CRISPR技术,读起来都毫不枯燥。
配有大量的插图,对关键知识点还做了简明总结。即使不懂生物医学,也不影响阅读进度和理解。
有读者评论道:“很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科普作品。满满都是干货,知识点讲得深入浅出,幽默不尴尬,行文也非常流畅。”
《上帝的手术刀》,
限时特惠价¥42(原价¥60)
12月30日23:59特惠结束
作者介绍
80后年轻博导+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
王立铭是浙江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还入选了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是妥妥的大学霸一枚。
作为年轻的80后科研工作者,王立铭在追求学术之外,还热衷于玩知乎、混豆瓣,想把科学传播给更多人,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
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这样评价:“在一个伪劣信息鱼目混珠的年代,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有良心的信息源。”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宋成斌也说:“善于把复杂的科学道理,用另一种方式轻松讲述出来,是王立铭的特色。”
在王立铭自己看来,让公众获取专业的科学知识,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务。
“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的逻辑,当我们面对一个未知的新事物时,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思考、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
《上帝的手术刀》,
限时特惠价¥42(原价¥60)
12月30日23:59特惠结束
基因是什么?
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祖先的血脉。
眼睛是棕是蓝,发色是黑是黄,个子是高是矮……这些早在出生前就写在基因里了。
那么,基因到底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由约40~60万亿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核里,存在着46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每条染色体由呈双螺旋结构的DNA和蛋白质构成。
在DNA长长的链条上,不同片段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决定脸型,有的决定眼睛大小……这些片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基因。
基因里蕴藏着遗传秘密,潜伏着遗传疾病,对于其他生物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改变基因,就可以改变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培育出符合需求的“物种”;同理,掌握了基因世界的“游戏规则”,许多疑难杂症也可以得到根治。
人类与基因的“悲欢往事”
从杂交水稻到转基因食品,人类对动植物的基因改造已然驾轻就熟。
但利用基因技术为人类治病,一直是希望与失望并存的高风险之举。
康复后的柏林病人
年,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症的4岁小女孩阿香提,成功被基因手术治愈;
年,18岁的基辛格在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中不幸去世;
年,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柏林病人”,神奇康复;
……
从锌手指、“神话蛋白”、CRISPR/cas9,再到如今的基因编辑,二三十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基因治疗发展史背后,有无数人的努力,有重生后的喜悦,也有死亡时的血泪。
生活在气泡里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患者
书里也揭示了技术更迭背后的商业利益(专利)之争。
医药行业里看不见的硝烟,比电影《我不是药神》还要真实和精彩。
不得不承认,基因编辑技术至今还存在很大风险。对于科学家和医学家们来说,利用基因对抗疾病,依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投入,但没人可以否认,这项技术会在将来大放异彩。
基因编辑的未来与风险
一本书有没有给读者留下问题,比它有没有给读者留下知识更重要。
一旦基因编辑技术突破目前的边界,合法应用至人类社会,科幻电影里的种种想象便会成为现实。
科幻电影《千钧一发》
更高的智商、更完美的外表、更强的运动天赋……人类可以按照个体意愿对自己进行“增强”,那么,我们还是我们吗?
“定制婴儿”也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出得钱越多,得到的下一代就更优秀,贫富差距是不是会越来越大?社会的阶层是不是也就此彻底固化?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人类究竟是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还是给自己敲了丧钟?
或许整个世界都没有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幕已拉开,不管基因编辑是阿拉丁的神灯,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都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前行。
在这个人类生命即将被改写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样一本好书。
▼
点击进入阿宝生活馆,发现更多好物
产品咨询及售后问题
可联系客服或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