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K3CD与原发免疫缺陷病

“小彩虹论坛”-架起医学-基因检测和咨询-遗传机制研究的桥梁第期,邀请到南京医院儿童肾脏风湿免疫科龚晶主任给大家分享了“PIK3CD与原发免疫缺陷病”。

精华速递:

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是由编码PI3Kδ亚基的基因PIK3CD(编码pδ)(OMIM#)或者PIK3R1基因(编码p85α)(OMIM#)的遗传突变引起淋巴细胞中PI3K激酶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从而引起的罕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这类疾病最初于年Angulo等报道,比较常见的是由PIK3CD基因突变引起的APDS1,而由PIK3R1基因突变引起的APDS2则更为罕见。APDS1也叫做PASLI(pδactivatingmutationcausingsenescentTcells,lymphadenopathy,andimmunodeficiency),即“pδ激活性突变相关T细胞衰老,淋巴结病和免疫缺陷征”,反映了这类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上患者的淋巴免疫系统削弱,儿童时期就有频繁患感染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引起支气管扩张的反复呼吸道细菌感染和慢性病毒感染,如EBV和CMV。同时,患者患淋巴瘤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也增加。

一.APDS的分子机制

1.PI3Kδ的致病分子机制

PI3Kδ是血液系统细胞(T/B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中选择性表达的PI3K亚型,是由催化亚基pδ和调节亚基p85α共同组成的异二聚酶。pδ选择性表达于淋巴细胞和髓系白细胞中,由PIK3CD基因编码,包含位氨基酸。图1A显示pδ和p85α的蛋白二级结构和氨基酸突变位点。APDS1常由PIK3CD的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导致,最常见的致病突变的是位于激酶结构域的Clobe的Ek。图1B显示PIK3CD基因突变可以令p85α失去了对它的调节控制作用,也可以使得更多的pδ被束缚在质膜上,与上游受体(例如细胞因子受体,toll样受体,T/B细胞受体和小G蛋白受体)亲和力增加,从而使PI3K激酶活化的阈值降低即增加了PI3K激酶的活性,激活其下游级联信号通路Akt(主要是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存活以及糖代谢)和雷帕霉素靶向mTOR通路的活化。

图1Apδ和p85α的蛋白二级结构和氨基酸突变位点

图1Bpδ和p85α突变致APDS的机制

2.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淋巴细胞中的作用

PI3Kδ/Akt/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等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该通路的异常活化引起淋巴细胞发育异常,过度增生进而衰老,记忆性淋巴细胞减少,从而增加了病人的感染风险。

在T淋巴细胞中,Pδ受到TCR(T细胞受体)的刺激而激活,介导IL-7Rα和CD62L的表达下调,从而使T细胞从淋巴结中释放出来,通过中心和外周淋巴循环,并可通过下游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增加T细胞增生和功能,产生T细胞效应子相关的表型;在B淋巴细胞中,它受IL-4R刺激,再和BCR(B细胞受体)相交互作用而被激活并激活Akt信号通路,通过FOXO转录B细胞早期发育时候的重要蛋白(图2)。PIK3CD或PIK3R1的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引起PI3K/AKT/mTOR通路在TB淋巴细胞内的持续活化,导致淋巴细胞老化和记忆细胞减少。因此该基因在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乏病称为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属于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

图2PI3K/AKT/mTOR通路在TB淋巴细胞内的作用机制

3.PIK3CD和PIK3R1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他疾病

除了上述的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PIK3R1的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引起PI3K通路的失活,从而导致SHORT综合症(矮小,关节过度灵活,疝气,眼球下降,Rieger畸形和出牙晚(OMIM#))。引起p85α减少的PIK3R1的纯合失功能突变,引起B淋巴细胞减少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空肠弯曲菌反复感染和炎症性肠病(OMIM#).引起pδ表达减少纯合PIK3CD失功能突变也表现为B淋巴细胞减少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肺部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这类免疫缺陷病与APDS不同,是因为PI3K通路失活所致。

二.APDS的遗传方式

APDS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基因突变可以来自于父母的一方伴有不同的外显率(并非全部有基因突变的人患有同样严重程度的疾病);也可以是患者自发突变,在这些情况下,患者没有类似症状的家族史。像其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一样,PIK3CD基因突变引起的APDS患者或携带者有50%的机会把致病突变传递给下一代。

三.APDS的临床表现

APDS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强,且轻重不等,与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强弱密切相关,也与外显率不同相关。因此有的病人发病很早感染非常严重,也有人可以症状轻微,甚至同一个家庭患病者的轻重程度也可以很不一样。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临床线索提示这个罕见的免疫缺陷。病人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或多个症候群:

1.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引起进展性气道损伤最为常见(图3A胸部CT显示早发的支气管扩张)。

2.淋巴增生性疾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也可表现为气道和消化道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图3B卡介苗接种后的肉芽组织,图3C肠黏膜的鹅卵石样表现)。

3.慢性病毒血症,特别是EBV,CMV,VZV和HSV病毒血症。

4.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贫血。

5.EBV相关的B细胞淋巴瘤。

6.免疫或非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延迟。

7.实验室指标中的IgG2水平低下,IgM增高,转化型B细胞和衰老T淋巴细胞增加,记忆性T细胞减少。

图3A-CAPDS临床表现

TanyaI.等报道一个APDS队列的临床表型特征(表1),包括来自30个无关联家庭的53例APDS患者(34例男性患者);死亡5例(男性4例);活着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7.2岁(年龄范围,1-65岁);有欧洲血统的42例患者,非洲加勒比4例,中东3例,印度2例,中国1例,日本1例。

表1.APD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特征

唐文静等报道了一个15例的队列(表2),包含重庆医院、医院、医院年6月至年11月确诊的患者的临床表现。

表2.唐文静报道的15例APDS的临床特征

四.APDS鉴别诊断

1)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variableimmunodeficiency,CVID):是最常见的原发免疫缺陷病之一,是B细胞缺陷中的一种,定义为IgG的显著降低,IgM和/或IgA降低,对疫苗的抗体反应差,排除明确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病因的一组疾病。发病高峰年龄在儿童期第二个和第三个十年。最初,“变异”这个名称是用来描述一组未分类的迟发性低球蛋白血症,以将这些疾病与更严重的疾病区分开来,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认为这是一组复杂的临床多样的遗传多态性的疾病。大多数CVID病例是偶发性的,约有5–25%的患者显示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基因原因已在2–10%的患者中发现。这些遗传亚型中的大多数非常罕见,实际上很多基因最初报道为CVID疾病基因,现在被认为是造成独特疾病的原因。图4显示根据已知报道的CVID整理的基因。

图4常见的CVID人群中每种疾病基因的估计份额

2)X连锁高IgM综合征(XHIM):特点为血清IgM正常或升高,IgG、IgA、IgE明显减少或缺乏,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常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组织增生,可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病死率在10%左右,男性多见,多为X染色体连锁遗传(70%),个别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后天获得性HIGM也有报道,其缺陷与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immunoglobulinclass-switch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ys/102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