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聊聊艾滋病那些事儿

刘军连怎么挂号 http://m.39.net/pf/a_9374760.html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目前无法治愈,是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死亡数最高的病种。

截止年6月30日,国内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已超过82万人,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更可怕的是约30%的艾滋病人在发病前不知已经感染,因此可能难以被及时发现或不易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期内容:艾滋病

本期主讲医生:

医院杨相挺

病因

感染艾滋病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传染源

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表面健康,很难限制其活动,防不胜防。

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体液中,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物等。任何能够引起体液接触、交换的行为,都有可能患上艾滋病(参见图1)。

图1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图片来自网络)

1

经性接触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异性间性接触传播+男同性间性接触传播等。

2

经血传播

如:

静脉注射吸毒: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严是感染的危险行为;

接受污染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

献血员感染的传播:不规范献血,如献血过程消毒不严格,造成献血员感染;

医源性感染:如不慎被污染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或粘膜直接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均有可能感染。

3

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可以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哺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下一代。

4

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

握手、拥抱;

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电话;

共同进餐;

同住一室、同用一浴池、共用马桶;

咳嗽、打喷嚏、谈话;

蚊虫叮咬。

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图片来自网络)

发病机制

艾滋病病毒导致淋巴细胞破坏增加→最终淋巴细胞耗竭、Th细胞功能缺乏→机体免疫缺陷、抵抗力下降→机会性感染和(或)肿瘤。

临床表现

1

典型的艾滋病病毒感染

1急性感染期

在感染后6天~6周内出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肌痛或关节痛、腹泻、头痛、恶心和呕吐、肝脾肿大、体重下降、鹅口疮、神经症状等。不经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消退。大多数在感染后2~4周,机体艾滋病病毒抗体可逐渐转为阳性。

2无症状感染期

随着急性感染症状的消退,感染者转入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除了少数可有淋巴结肿大外,大多数没有其他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成年人无症状感染期一般为7~10年。

3艾滋病前期

感染者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的全身症状+“轻微的”机会性感染。全身症状:如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乏力、厌食、发热、体重减轻、盗汗、腹泻、血小板计数减少。较轻微的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特发性口疮、牙龈炎;皮肤真菌感染、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瘙痒性皮炎等。此期感染者血浆病毒量载量开始上升,CD4+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

4艾滋病期

患者CD4+细胞计数个/uL;或感染者出现有以下指征性疾病:卡氏肺孢菌肺炎,卡波济肉瘤,气管或肺部念珠菌病,食管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慢性肠道隐孢子病,除肝、脾、淋巴结外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失明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艾滋病病毒相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食管炎,弥散性或肺外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原发性脑淋巴瘤,鸟型分枝杆菌感染,肺部或肺外结核病,复发性肺炎,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弓形体脑病,艾滋病病毒相关性消瘦综合征。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部分艾滋病症状图片(图片来自网络)

2

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卡氏肺孢菌肺炎

肺结核

念珠菌性食管炎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脑炎、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炎、弓形体脑病、原发性淋巴瘤、代谢性脑病和神经梅毒等

卡波济肉瘤

非何杰金淋巴瘤

诊断

1

诊断原则

感染各期的确诊必须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无论处于哪一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必须要有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或艾滋病病毒抗原阳性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我国现阶段艾滋病病毒实验室检测主要为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需要经过初筛和确认试验阳性。

2

婴儿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病例

小于18个月的婴儿,抗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抗体可能来自感染的母亲。确认诊断需要艾滋病病毒分离培养、艾滋病病毒核酸扩增(PCR)检测或艾滋病病毒抗原(p24)中任何一项阳性。

治疗

1

治疗原则

各期病人均应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营养作为基础+抗病毒药物+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药物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是最终目标。

2

抗病毒治疗

“鸡尾酒”式的混合药物治疗方法,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有一定疗效,但艾滋病病毒仍然不易根治。

预防

目前尚无药物可以彻底清除感染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也无疫苗加以预防;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预防为主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的关键:如:

拒绝非法或不道德的不洁性行为;

不吸毒;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治疗;

不与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避免接触感染有艾滋病病毒者的血液;

正确使用避孕套可能有助于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患有性病后即应积极进行正规治疗,否则会增加继发艾滋病感染的风险;

避免极端的举措:如对某些人群的强制性筛查或对感染者/患者的歧视,都不利于艾滋病病毒流行的控制;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预防:暴露后越早用药越好,最佳效果在1小时以内,一般应该要求在24小时内,采用联合疗法,疗程1个月;

母婴传播的预防:首先考虑终止妊娠。否则用药物预防,甚至结合剖腹产、人工喂养,但仍不能彻底预防。

健康乐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zz/12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