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个中国HIV感染暴露前预防PrEP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HIV暴露前预防对中国HIV防控有何参考价值?

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了90-90-90计划,旨在到年底,即90%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称艾滋病毒)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已经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以达到终结HIV流行的终极目标。

截至年底,全世界的HIV感染者中有81%知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有67%正在接受治疗。在年-年间,全世界HIV感染者中通过治疗达到对病毒载量控制的比例提高了18%,达到了年底的59%,而按照90-90-90计划,这一数字应该为73%,差距显而易见[1]。在消除HIV流行的终极目标上,仅依靠侧重针对HIV感染者开展防控的90-90-90计划是不够的。

年底实现90-90-90防控目标的比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DIS)在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中提到全球约大部分(62%)HIV新发感染发生在高风险关键人群及其伴侣,因此建议采用新的HIV服务目标,包括为HIV感染者和高风险人群中的各个子人群的95%以上提供HIV服务。HIV的综合防治策略中,除了促进检测和扩大抗病毒治疗,针对易感关键人群的直接预防同样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HIV感染的预防分为两大类: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PrEP主要针对的是HIV高风险人群的日常预防,全球多项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在这类人群中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PrEP,可在公共卫生层面有效遏制HIV的传播[2]。

早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发布的指南中已经建议在HIV新发感染率超过3/人年的易感染HIV危险行为人群中开展PrEP[3],截至年7月,全球有54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成人使用PrEP预防HIV感染,包括WHO、IAS-USA、EACS等多个权威指南均有PrEP实施推荐意见,而我国大陆地区仍然缺少符合国情的指导PrEP实施的指南。

年12月5日,在国内卫生政策制定者、艾滋病研究领域科学家、艾滋病临床治疗专家及社会组织人员共同努力下,结合我国为期两年实施PrEP项目过程中获得的高质量一手研究证据,发布了中国首个HIV感染暴露前预防(PrEP)专家共识,作为我国PrEP实施中的临床技术指导。

专家共识截图

本专家共识分别对PrEP的适应症、启动前准备、用药方式推荐,以及随访和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PrEP的适应症和启动前准备。

年8月11日,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恩曲他滨mg/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mg,FTC/TDF)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处于较高HIV感染风险人群的PrEP,以降低成人和青少年(体重至少为35kg)感染HIV的风险。

从适应症可以看出,虽然PrEP适用于HIV阴性人群,但只有处于HIV高暴露风险的阴性人群才是PrEP的“精准对象”。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评估HIV感染的风险呢?共识中提出了5个评估问题。

5个评估问题

确认是高风险人群后,还需要再进行医学评估,确保希望接受PrEP的高风险者是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存在HIV感染风险但是非HIV感染者、身体状况适合服用TDF类药物、能够保证依从性、参与随访和自主决策等。符合所有条件的,才适宜接受PrEP。

实施PrEP相关HIV感染状态临床评估

接下来,再为大家介绍一下PrEP的用药方式。

目前我国获批用于PrEP的药物仅有FTC/TDF(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恩曲他滨mg/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mg)。FTC/TDF的服用方式可分为2种:每日服药方案和按需服药方案,前者每24小时口服一片,后者是在预期性行为发生前的2-24小时内服用双倍剂量,性行为后,首次服药后的24小时及48小时各服用一次单剂量(如下图)。

PrEP按需服药方案示意图

按需服药方案主要适用于性行为不频繁且能够提前至少2小时计划性行为的MSM,本共识中特别强调,这种服药方案不适用于异性性行为和静脉注射吸毒者等其他高风险人群。

然后,共识中还提出了PrEP的随访和临床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

无论是每日服药方案还是按需服药方案,PrEP都意味着较为长期且固定的用药,因此保证良好的依从性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参考各国指南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本共识推荐在随访期间,首次服药一个月后参加一次随访,随后平均每3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测,检测项目包含HIV抗体、肌酐清除率和肾小球滤过率等PrEP耐受性指标,以及服药依从性评估咨询等等,并且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反馈纳入PrEP随访的整个过程中。

良好的药物依从性是保证高PrEP预防效果的根基之一,对依从性的支持也同样应纳入PrEP随访的整个过程,同时可以通过短信息服务、在线信息推送,或是具有服药提醒的电子药盒等手段来提高依从性。

图片来自pexels.


转载请注明:http://www.jdnnv.com/myqxby/11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